曾經試制過的各種胰島素劑型,包括:口服制劑、滴眼劑、滴鼻劑、栓劑等等,研究人員想盡各種辦法代替注射,但幾乎沒有實際臨床價值的突破。
糖尿病,中醫(yī)稱為消渴,是現代社會發(fā)病率很高的一種疾病。糖尿病的典型癥狀為“三多一少”:“三多”指多飲、多食、多尿,“一少”指身體消瘦。臨床上根據癥狀的不同及病變輕重程度的不同,將糖尿病分為上、中、下三消。上消,主要表現是口渴,這跟肺熱有關。中消,主要表現是多食,跟胃熱有關。下消,主要表現為多尿,跟腎虛有關。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人體自備的治療糖尿病的穴藥,堅持按摩,配合口服降糖藥物,一定能幫糖尿病患者平穩(wěn)地控制血糖。
揭開二甲雙胍的前世之謎,要追溯到20世紀前葉,英國愛丁堡的GeogesTanret發(fā)現一種名為山羊豆素的胍類生物堿,不斷增加其劑量可引發(fā)動物出現低血糖現象。
降糖藥物有很多種類,它們的作用機理不同,因此服用方式便有了一定的區(qū)別,同一種類的降糖藥物因為劑型不同也可能服用時間有所差異,具體的服用細節(jié)讓我們來看一下。
二甲雙胍應用于臨床已經有五十多年了。美國糖尿病學會和歐洲糖尿病協(xié)會對2型糖尿病治療給出的聯合指南建議,如果沒有特殊禁忌癥,2型糖尿病患者在得到明確診斷之后,就應該馬上服用二甲雙胍,同時進行生活方式的干預。
妊娠女性對于妊娠女性,無論是妊娠糖尿病,還是糖尿病合并妊娠,都應將空腹、餐前或睡前血糖控制在3.3~5.3mmol/L,餐后1h血糖≤7.8mmol/L,餐后2h血糖≤6.7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盡可能控制在6.0%以下。
糖尿病相關的2個機制中,中國患者胰島素分泌功能下降較胰島素抵抗更為嚴重。中國人群β細胞功能異常以早相分泌缺失為主,而刺激β細胞分泌胰島素是胰島素促泌劑作用機制。該藥在臨床使用非常廣泛,吉林省人民醫(yī)院的孫亞東教授介紹了自己臨床用藥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