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為咬指甲是一個壞習慣,而也有學者認為咬指甲是一種精神疾病。
成人咬指甲其實并不少見,據(jù)美國一項研究顯示,有20%的成人經(jīng)常咬指甲。許多人認為咬指甲是一個壞習慣,而也有學者認為咬指甲是一種精神疾病。因此,對于咬指甲是一種壞習慣還是一種疾病一直是精神心理學界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
咬指甲的研究歷史悠久
咬指甲這一行為最早記載于兩千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克里安西斯(Cleanthes)就沉溺于咬指甲。過去,咬指甲也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行為。那時的心理學家還在思考“如果人們要防放空腦子,為什么還要花那么多時間咬指甲?”
我們偉大的精神心理學“老司機”弗洛伊德認為,當一個人在嬰兒期收到太多的照顧時,長大后就會出現(xiàn)“口吃”--傾向咬各種東西。但是他拿不出什么確切的證據(jù)。
“老司機”的擁護者認為,根據(jù)“老司機”的理論,咬指甲這事應該是一歲嬰兒才做的,這時他們處在所謂的“口欲期”,如果在這一階段得不到滿足,比如家長阻止,他們就會在長大后出現(xiàn)咬指甲、咬筆桿這類現(xiàn)象。
也有學者認為,咬指甲是為了將攻擊轉(zhuǎn)向自身,也就是說一個人主動毀掉自己的武器,從而抑制自己的攻擊欲望。
最新的主流觀點認為,咬指甲能夠提供暫時的逃離,分散注意力,或者是快樂、痛苦中的放松,平復情緒,緩解焦慮。比如當我們的伊麗莎白女王在賽馬場時--
魁北克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分別將有咬指甲習慣的人陷入設計好的沮喪、煩惱、焦慮、放松等情感環(huán)境中,比起放松的狀態(tài),人們在緊張或者厭煩的狀態(tài)下更容易有這種行為。這也是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的理論,他小時候咬指甲時就明顯感覺焦慮,直到16歲時將他那混賬繼父暴打一頓后,咬指甲的習慣就消失了。這也意味著咬指甲這類行為可能與青少年過渡期的個人生活不平穩(wěn)有關(guān)。
一些精神心理學者認為咬指甲,或者咬甲癖(Onychophagia)是一種口腔機能錯亂,除了吃喝說以外一切需要用嘴的達成目的的動作,比如咬指甲、磨牙、咬筆桿、咬嘴唇等等都算作此類。
然而,在精神病學的照妖法器--《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將這類行為列為“聚焦于軀體的重復性行為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