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甜蜜講堂即為:心理講座話題,1型糖尿病只是缺少了一點胰島素,和別人并沒有什么不同,所以和健康人擁有著一樣的喜怒哀樂,在探討心理方面問題是等同對待的,本期依舊邀請到張麗梅心理咨詢師來和我們聊聊情緒方面的話題,以下是講堂文本內容。
大家好,我是張麗梅,一名內科醫(yī)生,同時也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我也是大家的老朋友了。很高興再次受到群主伊人的邀請,再次來到糖糖圈和大家分享。今天晚上,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認識我們的情緒。如果你在線,同時也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就請你發(fā)一個表情或者刷起你手中的鮮花,讓我看到你。謝謝!
提到情緒大家想到的是什么呢?
大家有沒有看到過一個春晚小品,郭冬臨和牛莉演的,里面有一句臺詞:沖動是魔鬼?,F(xiàn)實中就有許多令人痛心的案例:前幾天有一個新聞,說有一個年輕的媽媽,因為和老公吵架,一怒之下,跳樓自殺,同時還帶著她的兩個孩子一起跳了,一尸三命。還有小魚網(wǎng)上的一個案例:一個16歲的花季少女,為了跟她父親要5萬塊錢上體校,居然綁架了自己的媽媽,目的沒有達到,一氣之下將老媽折磨致死。情緒失控就是沖動,沖動就會令人喪失理智,被情緒所奴役,無法思考,最終導致無法預料的后果,令人痛心疾首,追悔莫及。沖動的真是魔鬼。
很多時候一談到情緒,就會有朋友會說:“張老師,我的情緒很不好,常常會失控,愛發(fā)脾氣。你能不能教教我控制情緒的方法?”從這句話的本身來看,很多人把情緒看作是不好的東西,是必需要去對抗和防范的事情。這樣就讓我們和情緒之間加上了一道溝通的鴻溝。那到底應該如何看待我們的情緒?今天我就跟大家聊一聊:什么是情緒?情緒對我們來說到底有什么價值和意義?
講到情緒大家也許沒有特別的認知,不過講到“情商”大家都比較熟悉。情商就是情緒智能,簡稱EQ,是一個人與自己情緒互動的能力。與之相對應的一個詞叫智商,簡稱IQ。
一個人的快樂和成功IQ占20%,EQ占80%。
不少人都會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當我們從學校畢業(yè)來到社會上,會看到有很多讀書讀得不怎么好,沒有拿到很多學歷的人,他的人生反而走得會輕松快樂。而有些人讀書讀得不錯,也拿到很多很高的學歷,但好像活得并不是很自在。
循著這個研究下去發(fā)現(xiàn):一個人讀書讀得好不好取決于他的智商,而一個人要在社會上取得成功相當大一部分取決于他的情商。通常把情商就做EQ,更標準的講法是EI(EmotinoalIntelligence)就是一個人的情緒智能,是剛才跟大家講的5個方面。
感性與理性
今天從兩個方面跟大家談談,也就是:感性與理性。理性就是講道理,是一些應該不應該,一些知道的問題。感性也就是人的感覺。
分享兩個故事,從這兩個故事上來看看何為理性與感性去面對情緒。
故事一
朋友問為什么當他看到別人說話不算數(shù)的時候會特別生氣呢?他說:“做人就要信守承諾,言必出,行必果。”他在跟我談的是一個自古以來的道理。
我就問他:“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在生活中,每次你都是說話算話的,是嗎?”他說:“那倒也不一定。有時候會因為一些特別的或者無法抗拒的原因,根本無法說到做到。”我說:“對呀,或許你所面對的那個你認為不信守承諾的人,他也是個這么想的。比如你們約好了時間見面,可是他卻爽約了,你很生氣他沒有信守承諾。那他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他突然生病住院了,或者是他在開車來赴約的路上突然遇到了車禍,沒有辦法去赴約。這樣的話你還會那么生氣嗎?”當我們談到這個點的時候,他當時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了,并且以后再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能夠換位思考了。
大家可以看到,今天我們在談情緒的時候絕大多數(shù)是在講道理。這個點上他用來處理情緒方法的是一種理性的處理方法。我?guī)退D換了一個看問題的角度,于是這一份情緒就轉化釋放了。這也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在心理學上叫做合理情緒療法或者認知療法。
而在現(xiàn)實生活的復雜性遠遠不止于此。
故事二
最近多人都會問我:很多事情我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比如:知道該多看書,但買了書不看;知道減肥應該去運動,去跑步,但是就是不想去跑;知道要跟太太/先生好好交流,每次碰到事情就沒有辦法控制情緒;也知道不該打罵孩子,要打罵的時候就動口出手了,盡管每次情緒發(fā)泄過后都很痛苦。這些現(xiàn)象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無法做到知行合一,知道,但卻做不到。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從知道到做到的距離。
從這個角度來看,好像情緒不是你腦子想明白就能處理掉的東西。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另外的一個面,就是它感性的部分。感性,也就是身體的感覺。
就拿打孩子來講,一個父親或者母親要打孩子,在那一刻,他的身體是產生一系列的反應的:頭腦發(fā)熱,身體膨脹,全身血脈噴張。這時候是用身體的感覺去推動的,就像是蓄積了一種能量。而這種能量蓄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必須通過打孩子種行為來釋放,打完之后,多余的能量得以釋放,重新回歸平衡,這個人的大腦又可以回歸理性思考了。
在這里要講一下我們大腦的構造,我們的大腦,總體上分為三個部分:理性腦,情緒腦,和爬蟲腦。理性腦負責的思考,情緒腦管理情緒,爬蟲腦的功能則是保護我們的生命安全。當一個人,處在爬蟲腦或者情緒腦的狀態(tài)下的時候,理性腦是無法思考的。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要處理情緒,讓一個人大腦重新回歸思考,除了我們之前講的案例里面,用了一些語言交流的方式,讓這個人改變認知,讓他的大腦產生一種重新思想以外,還需要處理身體的感覺。
我的一位老師,他在做青少年教育時,讓孩子們寫:“在一起學習,哪些是我們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令人驚奇的是所有青少年寫的規(guī)則第一條都是:堅決不玩手機!大家也猜到結果,課程中他們完全破壞了定下的所有規(guī)則。你問他“為什么”時,他說“他無法控制”。事后我的這個老師在微信朋友圈里對所有家長寫了一段話:“不要再對你的孩子講道理了,因為他也許比你更懂道理。
通過這兩個案例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情緒可以有走兩個不同的途徑。一種是通過一些理性的溝通就可以實現(xiàn)思維的翻轉,從而去影響他的情緒。
另外還有一些講起來更為麻煩的東西,你的理性已經(jīng)徹底地理解了,就是身體不支持這個狀態(tài),就是我講的感性。
在理性和感性兩個角度來看,我們會走出兩條不同的處理情緒的方法。
情緒首先源自于身體的一種“感受”,這種身體的”感受”最終會成為一種身體的“感覺”,最終呈現(xiàn)出來。絕大多數(shù)人說不出來現(xiàn)在是一種什么樣的情緒。你問他你現(xiàn)在舒服不舒服?我感覺不舒服。這種不舒服是什么?他說不清楚。
情緒是一種感覺,它的定義是:“內心的感受經(jīng)由身體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狀態(tài)”。
我們可以從兩條線去理解。
第一,內心的感受。人們內心的感受是如何創(chuàng)造出來的呢?人的內心的感受是和你內在的信念相關的。在NLP里面信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通俗地講,信念是一個人看待這個世界的方法。包括什么是他要的,以及什么是他認為必然的。什么他要的比如:被人尊重、被人愛、被人接納;什么是必然的,比如父母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好孩子就應該聽老師和爸爸媽媽的話。
女孩子最常對男孩子說的:你愛我就應該照顧我,你愛我就應該聽我的,你愛我就要隨時接電話。一個女孩愛上一個男孩。她追求的是愛。但是她的背后堅持的是什么?是一整套的信念——認為愛就應該是這樣。男孩沒有做到這一切后,就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情緒。真正讓她產生情緒的不是他追求的東西,而是她背后的那套信念系統(tǒng)。
情緒本身是你內在信念系統(tǒng)與外部事物的一個反應系統(tǒng)。當內在的信念系統(tǒng)與外部的反應是匹配的,比如追求愛我就要對我好,也感受到了對我好,就會很舒服。
反之,如果覺得男孩沒有做她要他做的事情,就會覺得不舒服。所以我進而認為,情緒是一個反應系統(tǒng)。它只有兩種狀態(tài):紅燈或綠燈/舒服或不舒服兩種狀態(tài)。所有讓你舒服的東西稱之為正面情緒,不舒服的稱為負面情緒。
第二,一個人的情緒是受他內部的程序決定的。這套程序又是哪里來的?比如剛才舉得的那個女孩的例子,“愛我就要聽我的話”這套程序是從哪里來的?通常來講,絕大多數(shù)內在的程序都來自于我們成長的過程。
最常見的有三大途徑:
第一個途徑是自己的人生體驗。所謂人生體驗是我經(jīng)歷了一些事情,這些事情讓我覺得人生就應該是什么樣的。(我下水學游泳,曾被水嗆到,所以我認為下水游泳是很危險的,不敢學游泳。因此到現(xiàn)在我也不會游泳。)
第二個信念的形成途徑是,我看到別人的事情。(我上初中的時候曾經(jīng)看到一個男孩子,下河游泳淹死了,他爸爸扛著全身慘白的兒子瘋狂的往醫(yī)院跑,邊跑邊喊“救命??!”那個場景至今記憶猶新。所以我更加堅信游泳是非常危險的。)
第三種信念形成是,我身邊的人教我的。一般來講我們最常受老師、家長和身邊的好朋友的影響。他們跟你講的東西會影響你對一些事物的看法。電影麥兜響當當里的麥太經(jīng)常會對剛上幼兒園的兒子麥兜講一個特別經(jīng)典的一句話的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孩子不聽媽媽的話,后來,他就死了。以此來激勵麥兜要做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否則的話會死的很慘。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也是好孩子要聽話。
我們可以看到的對一個人影響最大的,是成長過程中和父母的互動關系。我們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一部完全沒有程序的全新電腦,最先操作的人也就是我們的父母,會在這部電腦上面留下最深的痕跡。當成年后,我們就會在各種關系中不斷地重復我們和父母互動模式。
一個人的限制性信念,也就是讓人產生不舒服情緒的這些信念,都來自于成長的家庭和父母的互動關系。也因此從一定角度來講,要改變一個人的信念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我們看到一個人當下的行為、思想,實際你要看到的不是他的當下,而是他的整個的人生。比如面對同樣的疾病,有的人會很坦然豁達的接受,依然樂觀的去面對,而有的人則會怨天尤人,一蹶不振,甚至幾近崩潰。這些不同是由什么來決定的呢?其實,我今天當下是怎么樣的狀態(tài),不是由當下決定的,而是由從出生到昨天的我決定的。我今天的狀態(tài)是我從出生到昨天的一個人生的平衡點。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也是帶著他的過往來到我們面前的,你沒有穿過他的鞋,走過他走過的路,沒有爬過他爬過的山,趟過他趟過的河,沒有在他跌倒的地方跌倒過,我們沒有她的生命體驗,就沒有資格去評判和要求他改變。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就不再企圖要去改變一個人,你要知道你想要改變的是一個人過往的整個人生。所以,一個人要改變另一個人是很困難的,可以說“難于上青天”。一般來講,信念的形成最初都是對他有好處的。當時過境遷,事物發(fā)生了改變,我還堅持原來的信念,信念可能就成了阻礙我的想法,也就是“限制性的信念”。
什么是限制性信念?——阻礙你更好地跟別人溝通,影響你更好地去獲得輕松快樂,讓你學的更少,沒有機會看到更多。男兒有淚不輕彈,女孩子就應該矜持一點,好孩子要聽爸爸媽媽的話,所有這些應該或者不應該的信念,都是屬于限制性信念。
今天我們已經(jīng)處在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時代,如果作為一個講師,認為上課是必須在教室里進行的,那他就不會接觸微課,千聊直播這些東西。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個講師在未來一定會讓自己遭受越來越大的麻煩。所以我也很感謝這次糖糖圈小主,讓我有機會體驗千聊這樣一種新的事物。
信念剛剛產生的時候,它是用來幫助我們的。然而它有時也會阻礙我。因此我們不需要去管信念是對還是錯,只要去看當下這個信念是幫助我還是阻礙我。
信念就像汽車上的導航儀,它的價值是幫助我找到要去的方向。當它指引方向的是對的,就照著它去做;當它指的方向是背道而馳,或者就是一條死胡同,繼續(xù)走下去,我就會有麻煩,這時我就需要去改變或者修正這個信念。
關于改變信念,沒有那么容易,因為信念是一套程序,它支持著我從過去走到現(xiàn)在。改變,就意味著,要走入一個我完全沒有辦法去預測和保護的世界中。所以很多人在改變信念時會產生抗拒、不安和恐懼等很多很多的情緒。也因此只有當一個感到足夠的安全或者說是足夠足夠的痛的時候,他才會去改變信念。這也是我們幫助他人解決情緒問題的最基本的原則。
未完待續(xù)下篇!
全球健康新闻资讯,关注开启新健康
舒肝解郁,健脾安神。適用于輕、中度單相...
健客價: ¥501.用于治療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癥以及其它各種精...
健客價: ¥51行氣活血,散結消腫。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乳...
健客價: ¥28用于治療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癥以及其它各種精神...
健客價: ¥261.用于治療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癥以及其它各種...
健客價: ¥27.8用于治療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癥以及其它各種精神...
健客價: ¥12用于治療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癥以及其它各種精神...
健客價: ¥17.8理氣消脹,和胃止痛。主治氣滯型胃脘痛,...
健客價: ¥25用于急、慢性各型精神分裂癥、躁狂癥、抽動穢語...
健客價: ¥241.用于治療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癥以及其它各種精...
健客價: ¥145主要用于治療各種類型的抑郁癥和伴有抑郁癥狀的...
健客價: ¥64.91.用于治療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癥以及其它各種...
健客價: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