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頸椎?。ǎ茫樱?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是頸椎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其發(fā)病率為12%~30%,以40~60歲的中年人多見。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變,其發(fā)病率逐漸增高,發(fā)病年齡也逐漸年輕化。由于CSM起病隱匿,發(fā)現(xiàn)后癥狀一般較為嚴重,多有致殘的風險,故治療通常選擇手術方法。手術CERVICALPOSTERIORDECOMPRESSIONS的目的在于解除脊髓的壓迫,保護和改善脊髓的功能。手術方式根據(jù)手術入路的不同分為前路手術和后路手術。具體手術方式的選擇,目前仍存在較大爭議。一般認為,對于多節(jié)段CSM(3個或3個以上節(jié)段),頸椎后路手術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從后方擴大椎管,使脊髓向背側移位,達到減壓的目的。
手術方法:病人采用局部及全身麻醉,取俯臥位,頸部后正中切口,顯露C2~C7棘突、椎板、關節(jié)突關節(jié)。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棘突骨橋式植骨術:先在一側椎板離中線約5mm的關節(jié)突內緣咬出或用磨鉆磨出一條縱形骨槽,僅去外板,斷面呈V形,同法咬開另一側椎板全層,一般以癥狀輕側縱形開槽為軸,癥狀重側開門,切斷C2-3、C7-T1之間的黃韌帶,將幾個椎板一齊拉向門栓側,使門栓側椎板內板發(fā)生青枝骨折,椎板開門約1.5cm;自根部咬除開門后的棘突,修剪C6、C7棘突并在棘突中心打孔,留做植骨用;在C4~C6椎板及開門側椎板殘端到關節(jié)突上打孔,用10號線先穿過椎板,再穿過修剪后的棘突中心,最后穿過對應側椎板殘端結扎,棘突做橋式植骨支撐固定在椎板和關節(jié)突間,再將棘間韌帶與門栓側小關節(jié)囊及其周圍韌帶縫合固定;止血,放置引流管并關閉切口。頸椎后路全椎板切除術:用尖嘴咬骨鉗或磨鉆在C3~C7兩側關節(jié)突內緣開槽,切除黃韌帶,完整切除C3~C7兩側椎板,見硬膜膨隆良好,止血,放置引流管,關閉切口。
術后常規(guī)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1d,并給予糖皮質激素、脫水、營養(yǎng)神經等治療,術后24~48h根據(jù)引流量拔除引流管。拔除引流管后病人可戴頸圍領下地活動,加強功能鍛煉,頸圍領的佩戴時間約2個月。
觀察指標:頸椎曲度及椎間高度測量頸椎曲度的測量:對病人術前、術后3個月及長期回訪時頸椎側位X線片,采用Bordens法測量頸椎生理曲線的深度(弧弦距)。正常值為(12±5)mm,如果測量值<7mm為頸椎曲度變直,<0mm為頸椎曲度后凸。椎間高度的測量:在術前、術后3個月及長期回訪時側位X線片上,測量手術節(jié)段最上位椎體的上終板中點至最下端椎體下終板中點的距離。椎間高度的變化=術后椎間高度-術前椎間高度。
神經功能評價評價采用日本骨科學會JOA評分系統(tǒng),并計算JOA評分改善率。JOA評分改善率=(術后評分-術前評分)/(17-術前評分)×100%。JOA評分改善率>75%為優(yōu),50%~74%為良,25%~49%為可,25%以下為差。
?。茫樱褪怯捎陬i椎椎體及相鄰軟組織的退變(椎間盤突出、椎體后緣骨質增生、后縱韌帶骨化、黃韌帶鈣化、椎管狹窄等)對脊髓造成壓迫,使脊髓缺血繼而出現(xiàn)功能障礙,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四肢麻木無力、持物困難及足底踩棉感等;脊髓的長時間受壓可導致MRI上脊髓信號的改變。對于CSM的治療,前路手術由于具有減壓直接徹底、對椎間高度及生理曲度破壞性小等優(yōu)點,正逐漸取代后路手術,成為治療CSM的主要手術方式。但對于多節(jié)段CSM的治療,頸椎后路手術較之前路手術仍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后路手術是利用頸椎生理前凸的“弓弦”作用,使脊髓后移,從而對脊髓起到間接減壓的作用;該術式具有操作簡單、術野開闊、減壓節(jié)段長等優(yōu)點,同時還降低了術中損傷脊髓的可能性。所以CSM的治療,應嚴格掌握手術指征,合理選擇手術入路及方式,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減壓,達到預期療效。兩種手術方式短期內均可保證減壓的充分性,而全椎板切除術破壞了頸椎后柱,導致頸椎穩(wěn)定性變差,術后瘢痕組織增生可導致脊髓再度受壓,從而影響長期療效。后路單開門術與全椎板切除術相比較并未破壞小關節(jié)的穩(wěn)定,而且由于保留了椎板,可以防止由于瘢痕組織增生所造成的椎管再次狹窄。
頸椎后路手術最常見的術后并發(fā)癥為AS,其發(fā)生率超過45%。導致AS發(fā)生的原因有很多種,孫宇等認為AS主要與術后頸椎總活動度的減少密切相關,陳維善等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也有理論認為,手術后肌肉層次的破壞使瘢痕組織增生粘連,引起纖維織炎導致AS的發(fā)生。但是全椎板切除術術后病人AS的發(fā)生率要高于后路單開門術。有學者認為,后路手術對肌肉及韌帶等結構的破壞,會致使其維持后伸狀態(tài)的作用受到影響,導致“鵝頸畸形”。C5神經根麻痹是頸后路手術另一常見的并發(fā)癥,其發(fā)生率為3.2%~28.0%。主要表現(xiàn)為三角肌的癱瘓,可伴有感覺減退,但一般不伴有脊髓壓迫癥狀的加重,在3~6個月內多可恢復。
其發(fā)生的原因主要是椎管擴大后脊髓后移,C5椎體位于頸椎曲度的頂點且C5神經根最短,脊髓后移對神經根有一定的牽拉從而產生相應癥狀。傳統(tǒng)的單開門術式,直接將開門側椎板用縫線固定在對側關節(jié)囊或者椎旁肌上,病人術后摘除頸圍領后頸部的運動有可能引起縫線的松動,從而出現(xiàn)再關門。兩種術式對頸椎曲度、椎間高度均有一定影響,因為兩種術式均破壞了頸椎后部結構,導致頸椎術后失穩(wěn),頸椎曲度及椎間高度發(fā)生變化。為防止頸椎術后后凸畸形的發(fā)生,目前已有全椎板切除、側塊螺釘固定術及各種改良的后路單開門術等術式,通過內固定器械的應用,改善了術后頸椎曲度變化。但是,內固定器械的費用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改良手術的開展。總之,兩種后路手術對于治療CSM均能取得較好效果,但單開門術較之全椎板切除術具有長期療效好、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故在手術操作能力的范圍內,手術方式的選擇應傾向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棘突骨橋式植骨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