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DeliberatePractice,這個概念最初由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提出。艾利克森博士專注于研究體育、音樂、醫(y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中的杰出人物,尋找他們如何獲得杰出表現的原因。基于30余年的潛心研究,他提出了“DeliberatePractice”這個概念,并在2016年出版的暢銷書《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中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在他看來,不論在什么行業(yè),什么領域,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刻意練習??桃饩毩暤囊粋€重要途徑就是把一個大目標進行細微分解,把要訓練的內容分成有針對性的小塊,對每一個小塊進行重復練習。比如我們的腹腔鏡訓練就可以采用這一方法。
腹腔鏡手術,相較于傳統(tǒng)的開放手術,最主要的差別就是名目繁多的操作器械,比如吸引器、分離鉗,或是超聲刀、持針器。針對每一個器械,都可以采用刻意練習的方法進行。腹腔鏡操作技巧的訓練,可以是日常的手術操作。但單靠臺上的練習遠遠不夠,我們還可以借助腹腔鏡模擬器。再進一步,我們甚至連模擬器都可以不用,直接進入練習的核心,落實到每一個器械本身,提煉出每一個器械的核心動作,全神貫注,反復練習,達到“人劍合一”的境界。下面,我們逐個分解。
吸引器的刻意練習
吸引器的作用很多,筆者總結過7大功能腹腔鏡手術中吸引器的使用技巧,但其核心動作是吸和沖,落實到手上的動作就是大拇指的前推和后拉(小手操作時可能是大拇指前推+食指后拉)。那針對吸引器的刻意訓練,只需要反復練習推和拉兩個動作就行了。無需耗費手術臺上的寶貴時間,無需坐在模擬器前,直接拿著吸引器,即可完成吸引器的刻意練習。反復練習推拉這兩個動作,訓練拇指及相關肌群,把這些動作記憶植入腦回里。經過刻意練習后,你的身體和大腦都會發(fā)生相應的改變。下次手術中,你的吸引器很可能使用得更順暢。
分離鉗的刻意練習
同樣,分離鉗的核心動作是分離和鉗夾。直接拿著分離鉗,直視下鉗夾紙片,豌豆,小米,或者你觸手可及的任何東西。練習夾得更牢、更快、更準。左右手交替或者協(xié)同進行,完成分離鉗的刻意練習。
超聲刀的刻意練習
超聲刀的動作核心是精準。同樣,無需興師動眾,你只需要一把廢棄的超聲刀就可以練習了。比如把一張A4紙揉成團,直視下用到刀頭夾持各個皺褶。夾持不同皺褶時轉換刀頭的方向,保證刀頭與皺褶垂直。感受夾持的不同力度,體會夾持時刀頭兩個面的相互移動。練習目的是讓夾持更快、更準。
縫合技術的刻意練習
縫合是腹腔鏡操作技巧中最難掌握的技術。這與持針器的嫻熟使用密不可分。那我們可以怎么進行腹腔鏡縫合技術的刻意練習呢?縫合的核心動作包括持針、進針和出針腹腔鏡下縫合打結術。最簡化的練習只需要持針器和一根縫針就可以進行。試著找一張紙,一層布或者橙子皮,直視下練習持針、進針、出針。全神貫注地練習,全身心投入,讓反復的動作重塑肌肉,下次臺上縫合時,你定會嫻熟不少。
打結技術的刻意練習
打結技術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兩個鉗子之間的繞線。練習的器械可以是一把持針器,一把分離鉗,外加一根縫線,或者兩把分離鉗加根線。甚至,若有打好結、打快結的決心,任何地方,手握兩根長棍,頭端相互環(huán)繞,都可以達到練習的目的……這是在修煉武林絕學嗎?還是在聊齋志異?玄乎得還讓人信服嗎?就此打住!
必須提醒一句,艾利克森博士的刻意練習是從千萬英雄豪杰的身上總結出來的,是適合大多數行業(yè)修煉的,是一種科學的訓練方法。本篇的學習方法目前只在筆者身上實踐過,是否適合大多數不得而知。小心使用,請勿被認為走火入魔!
說到底,萬事最怕認真二字!如果你在樹林里散步的時候,兩手各持一根長棍,練習腹腔鏡打結技術,你還有可能學不好腹腔鏡操作技巧嗎?
祝大家的腹腔鏡技術在平安和快樂中穩(wěn)穩(wěn)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