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v在线,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大全视频

您的位置:健客網 > 新聞頻道 > 醫(yī)藥資訊 > 醫(yī)藥科研 > 他汀、β受體阻滯劑……扒一扒「反安慰劑效應」

他汀、β受體阻滯劑……扒一扒「反安慰劑效應」

2017-05-12 來源:醫(yī)脈通心血管  標簽: 掌上醫(yī)生 喝茶減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減肥 cps聯(lián)盟 美容護膚
摘要:對于他汀相關肌肉癥狀目前還存在較多的爭論。隨機對照試驗(RCT)中,當患者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他汀還是安慰劑時,兩組患者報告的肌肉相關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幾乎相同[1-3]。而在觀察性研究中,患者報告的他汀相關肌肉癥狀往往要比RCT中高的多。

  安慰劑效應(placeboeffect)使我們耳熟能詳,但對反安慰劑效應(noceboeffect)了解不多。簡單地說,反安慰劑效應就是當對一件事情的消極預期過于強烈,可能怕什么來什么。藥物處方也會帶來強烈的反安慰劑效應。如果患者對副作用的消極預期過強,可能會導致這種副作用的出現(xiàn)。在心血管治療領域,他汀和β受體阻滯劑就是個例子。

  他汀

  對于他汀相關肌肉癥狀目前還存在較多的爭論。隨機對照試驗(RCT)中,當患者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他汀還是安慰劑時,兩組患者報告的肌肉相關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幾乎相同[1-3]。而在觀察性研究中,患者報告的他汀相關肌肉癥狀往往要比RCT中高的多[4,5]。

  作為一名執(zhí)業(yè)醫(yī)生,我一直覺得事實更接近觀察性研究的數(shù)據(jù)。然而,最近《柳葉刀》雜志上發(fā)表的ASCOT-LLA研究[6]告訴我自己的認識可能是錯誤的,簡直是毀三觀。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他汀相關肌肉癥狀可能并非來自肌肉,而是源于大腦。

  ASCOT-LLA試驗發(fā)現(xiàn)隨機雙盲階段患者報告的肌肉相關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非盲法非隨機階段,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HR1.41,CI1.10–1.79;P=0.006)。也就是說,他汀治療所伴隨的肌肉相關不良事件大多數(shù)與他汀本身無關,而是由反安慰劑效應引起的。

  GAUSS-3試驗[7]也是一項兩階段隨機試驗,針對他汀不耐受患者設置了一個盲法的阿托伐他汀重啟階段。這項RCT中,略高于1/4的患者報告服用安慰劑時出現(xiàn)肌肉癥狀。

  β受體阻滯劑

  同樣,反安慰劑效應也沒有放過β受體阻滯劑。有些患者服用β受體阻滯劑時會認為將要出現(xiàn)增重、疲勞和短氣等不良反應。男性可能還會擔心出現(xiàn)陽痿。但事實上,β受體阻滯劑的許多不良反應也源自反安慰劑效應。

  2013年英國的研究者發(fā)表的一篇系統(tǒng)綜述[8]對13項盲法RCT進行了匯總分析,15,000名心衰患者被隨機分配到β受體阻滯劑或安慰劑組。研究發(fā)現(xiàn),在33種副作用中有28種在β受體阻滯劑組并沒有比安慰劑組更常見,包括頭痛、陽痿、體重增加、低血壓和短氣等;而β受體阻滯劑組中抑郁的發(fā)生率更低(P<0.01);眩暈等副作用在β受體阻滯劑組比安慰劑組更常見。。

  同樣,2002年發(fā)表的一項Meta分析[9]納入了15項β受體阻滯劑相關試驗,結果顯示,β受體阻滯劑并沒有顯著增加疲勞、性功能障礙和抑郁癥風險。

  除了藥物,還有……

  除了藥物,還有其他的因素也會帶來「反安慰劑效應」,比如讓無癥狀的房顫變成有癥狀的房顫。

  我遇到一名患者,之前沒有房顫,一次就診時我發(fā)現(xiàn)他的心電圖提示房顫。于是我問他感覺怎么樣,他非??隙ǖ卣f“很好”。“真的很好嗎?你的心電圖顯示是房顫”。這時,患者已經不像一開始那樣自信心爆棚了。剩下的時間我一直在安撫他。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幾周后,患者打電話過來說自己疲勞、氣短。他的新癥狀有兩個可能的解釋:房顫本身引起的,或者是反安慰劑效應。這種情況我遇到不止一次了,我更認為是后者。

  聊一聊「反安慰劑效應」

  “Nocebo”(反安慰劑)一詞來源于拉丁文“Ishallharm”[我將受到傷害],又名消極安慰劑或陰性安慰劑(negativeplacebo),最初由Kennedy在1961年提出,用以描述一種與安慰劑(placebo,Ishallplease)性質完全相反的效應[10]。對結果的消極預期可以引起反安慰劑效應,并產生相應的生理變化。2011年《科學-轉化醫(yī)學》雜志發(fā)表了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證實安慰劑與反安慰劑效應確可對大腦的某一特定區(qū)域產生作用,并對最終療效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反安慰劑效應在臨床治療和現(xiàn)實生活中普遍存在。在臨床中,當患者對治療或者藥物持懷疑態(tài)度時可能出現(xiàn)反安慰劑效應,從而增加不良反應和/或降低治療效果,有的患者還可能發(fā)生暈厥甚至猝死。2002年《美國醫(yī)學會雜志》發(fā)表的一篇文章也提出,反安慰劑效應可能是引起某些藥物不良反應的真正原因。有數(shù)據(jù)顯示,大約有60%的癌癥病人在接受化療之前就會感到惡心,這也是“反安慰劑效應”在作怪。

  反安慰劑效應常常將醫(yī)生置于兩難境地。我們在處方時必須提前告訴患者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但有時卻會增加副作用的幾率和強度。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應該努力減小反安慰劑效應,和患者交流時恰如其分的組織語言,最大程度地確保醫(yī)患雙方的安全。

  反安慰劑效應和安慰劑效應完美地證實了WilliamOsler在1892年所提出觀點的正確性——好的醫(yī)生治療的是疾病,然而偉大的醫(yī)生治療的是得病的患者。我們應該更關注“人”,而不僅僅是“病”。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購買了以下產品 更多>
有健康問題?醫(yī)生在線免費幫您解答!去提問>>
健客微信
健客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