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入秋開始,很多地區(qū)的氣溫就不斷下降,也讓不少人出現(xiàn)了一些氣短、乏力、腹瀉、感冒、怕冷、食欲不振等癥狀,卻也查不出具體的疾病,這通常是體內元氣不足的表現(xiàn)。那么元氣不足時該怎么辦呢?這里有一種大家都很熟悉的中藥,非常適合做成藥膳和代茶飲來保健,可以很好的補充元氣,它就是黃芪。
黃芪防病保健康
我國許多地區(qū)早就有將黃芪作為食品使用的歷史。黃芪是補氣良藥,具而補而不膩的特點,可單味使用,為增強補氣作用有時還加入人參、黨參等一起使用。
1.補中益氣
黃芪,是中醫(yī)處方中最常用的補氣藥,它的藥用歷史也非常久,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明代李時珍稱其“為補藥之長”,認為五臟之氣都可以用它滋補。
有氣虛體質的人,平時適當用一些黃芪,能改善體質,補中益氣,對全身都有滋養(yǎng)作用。
【氣虛的典型表現(xiàn)】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聲低氣短、食少便溏、舌淡脈虛。
2.提高人體免疫力
黃芪還有補氣益衛(wèi)的功效,衛(wèi)氣就是保護體表的氣,黃芪不僅能補內補中氣,還能補外,也就是提高人體免疫力,防止邪氣入侵體內。經常感冒的人可以用黃芪來預防風寒。
3.利尿消腫
醫(yī)圣張仲景就曾在所著的《金匱要略》中提到用黃芪來治療風濕水腫,針對氣虛引起的水腫,黃芪有很好的療效。
4.保護心臟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黃芪可以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增強心肌收縮力。
黃芪藥食兩用簡便廉
我國許多地區(qū)早就有將黃芪作為食品使用的歷史。黃芪是補氣良藥,具而補而不膩的特點,可單味使用,為增強補氣作用有時還加入人參、黨參等一起使用。
平時體質虛弱,容易疲勞,倦怠乏力,往往是氣虛,可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黃芪藥膳。有些人經常自汗,天氣變化后就容易感冒,中醫(yī)認為是衛(wèi)氣不足,表虛不固,可用黃芪益氣固表,預防感冒。
有些人大病初愈,身體虛弱,民間也有黃芪煨大棗、黃芪燉雞等食療方法。黃芪食用方法方便,可燉湯煮肉、泡茶煮粥、蒸米煮菜、煎膏泡酒等,一般一日15~30克。
黃芪茶
生黃芪5~10克左右,清水洗凈,煮沸或開水泡10~20分鐘后飲用,可反復沖泡。也可加入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黃芪粥
黃芪50克左右,粳米、大米或糯米適量。黃芪用冷水浸半小時后煎汁,用煎過的汁煮粥就變成黃芪粥。也可用此法做成黃芪米飯。也可用黃芪15克、黨參10克煎水取汁,后加入大棗30克、粳米100克,一同煮粥食用。
著名老中醫(yī)岳美中治療慢性腎炎,有一個“復方黃芪粥”:薏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雞內金9克,金橘餅2枚,糯米30克,先以600毫升水煮黃芪30克,再加入上述其余幾味熬煮,之后取汁放入糯米煮熟,日服2次,收效顯著。
黃芪當歸烏雞湯
烏雞肉250克洗凈切塊,當歸15克、黃芪20克洗凈,加水適量,文火煮熟后調味食用??裳a益氣血,固腎調精,適用于年老體弱、大病初愈、月經過多之氣血不足、腎氣虧虛者。脾虛氣弱,體倦乏力、常自汗食少、易感冒者也可食用。
黃芪茯苓鯉魚湯
黃芪50克,茯苓30克,鯉魚1尾。鯉魚洗凈,黃芪、茯苓以紗布包扎,加水同煮,熟后以生姜、鹽調味,飲湯吃魚。脾氣虛弱的水腫、小便不利病人以及體虛氣弱的老人可食用。
黃芪是藥食皆宜、補氣強身佳品,但服用黃芪也有禁忌。
國醫(yī)大師鄧鐵濤說過,黃芪是藥不是糧,用之對證則效,用之不當則害人。中醫(yī)辨證為陰虛陽亢、氣滯濕熱、食積停滯、熱毒熾盛者不宜用或需配伍運用,感冒發(fā)熱、高血壓患者要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
益氣健脾,養(yǎng)陰清熱,生津止渴。用于氣陰兩虛者,癥見神疲乏力,呼吸氣短,五心煩熱,口干咽燥,食欲減退,心悸失眠。
健客價: ¥298用于腸內異常發(fā)酵、消化不良、腸炎和小兒腹瀉。
健客價: ¥5.5補血養(yǎng)氣,固本止汗。用于氣虛血虧,表虛自汗,四肢乏力,精神不足或久病衰弱,脾胃不壯。
健客價: ¥13.2補氣固表。用于氣短心悸,自汗。
健客價: ¥28補血養(yǎng)氣,固本止汗。用于氣虛血虧,表虛自汗,四肢乏力,精神不足或久病衰弱,脾胃不壯。
健客價: ¥32適用于緩解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發(fā)熱、頭痛、四肢酸痛、打噴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癥狀。
健客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