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牙也有兩種“塞”法
塞牙可以分為兩大類型:第一種是垂直型塞牙,按照牙齒的正常排列,牙齒之間都有一個牙縫,在牙縫靠近咬合面的地方有個接觸點。兩顆牙齒在接觸點上靠得很緊,能夠阻擋食物,不讓它塞到牙縫里去。如果接觸點消失或不太緊密時,食物就會由于沒有阻擋而垂直地塞到牙縫里去。
垂直型塞牙可能有下列幾種情形:
首先,牙齒排列不整齊,某顆牙不能與相鄰的牙齒形成緊密的接觸點。比如大部分智齒位置不正,會在智齒與第二磨牙之間的牙縫里塞牙;
其次,在接觸點處發(fā)生了齲,使接觸點遭到破壞,就會發(fā)生塞牙;
最后,牙齒位置發(fā)生變化,比如拔了牙,鄰近的牙齒也會失去正常接觸點,發(fā)生塞牙;
另外,年老的人,因為牙齒使用太久,磨耗太多,以致磨掉接觸點,而發(fā)生塞牙。
第二種是水平型塞牙,多見于牙齦有退縮,牙間隙暴露的人,而牙周炎、牙齦炎是主要原因。這種類型的塞牙的危害較輕,清除食物殘渣較容易,認真刷牙就可能解決。
當然,很多人都是同時存在垂直型和水平型塞牙的,饕餮之后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塞牙常見,卻不正常
天天塞牙的人可能已經習以為常,只懂得飯后用牙簽剔剔牙就了事。他們可能不知道,塞牙除了感覺不舒服和不雅觀之外,害處還不勝枚舉。
最大的危害是牙周病變。塞牙在牙縫里,好像楔子嵌進縫隙那樣,對牙縫里的牙齦和骨頭產生壓力。這會壓傷牙齦,使牙槽骨逐漸吸收,牙齦與牙根之間就有盲袋形成,于是食物碎屑,更加向深處擠壓。長此以往,可使牙齦退縮、牙根暴露。有時嵌塞的食物比較粗糙,甚至很堅硬,會損傷牙縫里的牙齦,傷口可能發(fā)生感染、發(fā)炎,甚至形成膿腫。
其次是蛀牙。塞牙的牙縫里經常堆積著食物碎屑,即使用牙簽剔牙、牙刷刷牙后也不能徹底清除。牙縫就成了細菌的樂園,引起蛀牙。暴露的牙根也容易發(fā)生根面齲,有時甚至發(fā)生環(huán)狀齲,可進一步加重牙齦的退縮。
最后是口臭。塞牙久了,牙縫越來越寬,盲袋越來越深,食物越塞越多,人也越來越習慣,因而不再常去清潔,結果食物發(fā)酵腐爛,引起口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