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寶寶,父母都會欣喜萬分,千般寵愛萬般呵護,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寶寶不大一樣,他不像其他寶寶那樣對爸爸媽媽依賴,你來了他不笑,你走了他也不哭;他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咿呀學語,或者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有趣,他總是沉浸在一個人的世界里做著自己的事。這個時候你就要注意了,多觀察孩子的日常反應,以測試是否存在患有孤獨癥的可能性。
患有孤獨癥的寶寶往往會有以下表現,爸爸媽媽可以作為參考,來對自己的寶寶做一個簡單地測試:
一、當嬰兒盯著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時,卻沒有表現出高興的反應。
二、出生后2個月還不會笑,對周圍事物反應差。
三、5個月左右的孩子,不發(fā)出交流的咿呀聲。
四、不能辨認出父母的聲音,當爸爸媽媽叫他名字時沒有反應。
五、不和別人進行眼神交流。
六、9個月后才發(fā)出咿呀聲。
七、說話前很少配合手勢,如揮動小手。
八、拿著某樣東西,反復重復一個動作。
九、16個月大時還不能說出一個字。
十、一周歲時仍不會發(fā)出咿呀聲,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勢。
十一、兩周歲不能說兩個字的詞語。
十二、即使會說話了,但卻缺乏語言技巧。
十三、不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語言單調,經常說重復語言、刻板語言或自造詞句
這是針對三歲以下的寶寶在生活中的反應和表現而言的,對于三歲以上的兒童,患有孤獨癥的傾向往往在社會交往、語言表達、興趣行為等多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障礙,父母也可以據此來初步判斷孩子是否有孤獨癥的傾向。
一、孩子很少與別人有目光接觸,也不會注意別人的情緒變化和情緒信息,更難從別人的言語,行為推斷別人的想法,意愿和意圖或理解別人的感受。有時候會有不恰當的情感表現和社交行為,例如在別人不開心時大笑,在某些場合說些不恰當的話,或未能與人分享快樂。
二、語言溝通能力有較為嚴重的障礙,不會說話或者不會進行簡單的交流,也有些孩子會說很多話,或者會背很多詩歌,但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他僅僅是在自言自語式的背誦,而不會正常的運用,當與他們交流時,他們仍然是答非所問,自言自語。
三、也有一部分孩子興趣比較狹窄或者有著較為刻板的行為,比如單純的喜歡某一塊兒布,或者喜歡重復某個動作,這或許看起來只是小事,但背后可能隱藏著孤獨癥這個巨大的隱患。
孤獨癥康復專家張桂娥教授溫馨提示:家有兒女,父母時時刻刻都需要注意孩子的一言一行,最大程度的保證孩子的健康,如果你在生活中發(fā)現孩子有如上所說的異常情況,可以先初步的判斷一下,若有較明顯的傾向,應及時到專業(yè)的醫(yī)院或者孤獨癥康復機構進行評估診斷,早發(fā)現,早治療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
(實習編輯:潘熾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