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炎是兒童常見的疾病,多繼發(fā)于上呼吸道感染所致。急性感染性鼻-鼻竇炎是指由病毒、細菌等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鼻腔和鼻竇黏膜部位的急性感染,癥狀持續(xù)但不超過12周或膿涕伴有高熱(體溫≥39℃)持續(xù)至少3天,但需排除其他因素(特別是下呼吸道感染)所導致的發(fā)熱,也有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急性鼻-鼻竇炎。兒童慢性鼻-鼻竇炎是指鼻腔及鼻竇黏膜的慢性炎癥,鼻部癥狀持續(xù)超過12周,癥狀未完全緩解甚至加重,大多由于急性鼻竇炎反復所致。臨床上以鼻塞、流膿性或黏液性鼻涕為主要癥狀;病重者可表現(xiàn)精神不振、胃納差、體重下降或低熱,可能伴有腺樣體肥大、急慢性扁桃體炎、急慢性中耳炎等。
一、急性鼻炎臨床表現(xiàn)
1.外感風寒,邪滯鼻竅
證候:鼻塞,噴嚏,流鼻涕,鼻音重,鼻黏膜色略紅,或下鼻甲淡紅帶紫,鼻涕清稀,伴頭痛,周身不適,微惡寒發(fā)熱,口淡不渴,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浮緊。
辨證要點:鼻塞,鼻涕清稀,微惡寒,口淡不渴,鼻黏膜略紅,舌淡,苔薄白。
2.外感風熱,邪犯鼻竅
證候:鼻塞,頭痛,鼻息氣熱,噴嚏,涕黏或黏黃。鼻黏膜紅腫,下鼻甲腫大,伴發(fā)熱惡風,微汗出,或有咽痛,咳嗽不爽,口微干渴。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
辨證要點:鼻塞,涕黏或黏黃,口干,鼻黏膜紅腫,苔薄黃。
二、慢性鼻炎臨床表現(xiàn)
1.肺經(jīng)郁熱,邪犯鼻竅
證候:間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涕稍黏黃,有時鼻內(nèi)灼熱感,或有嗅覺減退、頭額脹痛。鼻黏膜暗紅,下鼻甲肥厚腫脹。全身或見口微干渴,小便黃,大便干,舌質(zhì)紅胖,苔微黃,脈略數(shù)或洪而有力。
辨證要點:間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涕稍黏黃,鼻黏膜暗紅,下鼻甲肥厚腫脹。大便干,舌紅,苔微黃。
2.肺脾氣虛,邪滯鼻竅
證候:間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受涼益甚,涕稍黏白,或有嗅覺減退、頭昏沉重。下鼻甲腫脹,色淡暗?;蛞婓w倦乏力,面色不華,舌質(zhì)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脈緩弱。
辨證要點:間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受涼益甚,涕稍黏白,下鼻甲腫脹,乏力,面色不華。
3.邪毒久留,瘀阻鼻竅
證候:病程長,持續(xù)性鼻塞,嗅覺明顯減退,閉塞性鼻音,或有少量黏涕。鼻甲腫脹硬實,表面不平,或鼻甲呈桑葚樣變,收縮反應差,舌質(zhì)暗,或有瘀點。
辨證要點:持續(xù)性鼻塞,鼻甲腫脹硬實,舌暗,或有瘀點。
三、中醫(yī)外治辨證施治
1.推拿治療
(1)適用于急慢性鼻炎各型
①基礎手法: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各1分鐘,黃蜂入洞30次,按揉治鼻穴(下關穴前1寸凹陷中)、迎香穴、山根穴各1分鐘,振揉鼻通(鼻骨與鼻翼交界處)2分鐘,揉3振1,擦鼻根至迎香,以透熱為度;捏脊5遍。
加減:邪實清肺經(jīng)2分鐘,正虛補脾經(jīng)2分鐘,摩百會、擦涌泉各2分鐘。拿肩井5遍收式。推拿每日1次,10天為1療程,連續(xù)治療1~4個療程。
②基礎手法:頭面四大手法(開天門24次,推坎宮24次,揉太陽24次,掐耳后高骨約24次),黃蜂入洞(以食、中二指指端置于兩鼻孔下揉30~40秒),揉迎香穴(揉3次向上方提拉1次,局部可有酸脹感,操作2分鐘),揉上迎香穴(以兩手中指指腹內(nèi)上方交替揉按,揉3振1,操作1~2分鐘),扳鼻梁(兩手拇指分別置于一側(cè)鼻根部和另一側(cè)鼻翼部,兩手一上一下同時協(xié)調(diào)用力扳動鼻梁,操作20~30次),擦鼻旁(用一手食中二指擦鼻之兩旁,從鼻根至迎香,透熱為度)。
(2)適用于慢性鼻炎
主穴:神庭、印堂、迎香、攢竹、鼻通、風府、大椎、風門、肺俞、腎俞、脾俞、足三里。
具體操作:仰臥體位,首先術者使用右手拇指對患兒印堂穴按揉2分鐘,并用兩手拇指橈側(cè)在患兒神庭穴和印堂穴之間連續(xù)回推50余次,在進行回推時切忌力量過重,力量適中即可;然后再用兩手中指指腹沿迎香穴推至攢竹穴,如此反復20次;術者將手掌搓熱,使用手掌小魚際部對患兒鼻唇溝反復擦10次;術者使用食指對患兒迎香穴、鼻通穴按揉2分鐘。患兒取俯臥體位,術者使用拇指依次按揉風府、大椎、風門以及肺俞等穴位,每個穴位5分鐘,然后從患兒胸椎至腰椎,對督脈進行直推;最后對腎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按揉2分鐘。每天治療1次,20天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2.刮痧療法
適用于慢性鼻炎。
具體操作:患兒取俯臥位或坐位,涂適量甘油潤滑風池至脾俞穴的皮膚。醫(yī)者位于其身后,以脊柱為中心軸,沿兩側(cè)旁開1.5寸,用刮痧板(質(zhì)地為水牛角)從風池刮至脾俞,重點刮風池、定喘、肺俞、脾俞及督脈。因小兒皮膚柔嫩,不宜大面積刮拭,手法用力適中、柔和,不必強求出痧,至皮膚潮紅或出現(xiàn)片狀痧斑即可。每4天刮1次,10天為1療程,連續(xù)治療40天。
3.拔罐療法
適用于急性鼻炎。
選適宜火罐,用閃火法于背部肺俞、大椎拔罐4~5分鐘,年長兒可稍延長時間。每天1次。治療結(jié)束后,患兒汗孔開泄,邪氣外排,消耗體內(nèi)津液,宜予溫開水一杯,休息片刻。
4.針刺療法
(1)適用于急性鼻炎外感風熱證
主穴:大椎、曲池、外關、合谷。
配穴:鼻塞者取迎香、印堂;頭痛者加合谷、太陽、風池;咽痛者加少商;用瀉法,留針10~15分鐘,每日1~2次。
(2)適用于慢性鼻炎
主穴:百會、上星、脾俞、肺俞、合谷、足三里。
具體操作:針具選擇0.3伊(20~40)mm的一次性針,百會穴和上星穴采用平刺的方式進針,進針0.5寸;脾俞穴和肺俞穴斜刺,進針0.7寸;合谷穴和足三里直刺,分別進針0.5寸和l寸;所有穴位進針后均采用轉(zhuǎn)捻法和提插法以使之得氣,然后進行2分鐘的平補平瀉,留針25分鐘。兩天治療1次,20天為1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5.耳穴壓豆
適用于慢性鼻炎。
具體操作:取鼻、內(nèi)鼻、肺、脾、胃,王不留行籽貼壓,每日自行加壓按摩2~3次,5天1療程,療程間歇休息2~3天。
6.灸法
(1)艾條灸
適用于急性鼻炎外感風寒證。具體操作:取大椎、風門、肺俞。用艾炷1~2壯,依次灸治,每穴5~10分鐘,以皮膚表面潮熱為宜。清涕多者,取迎香或上星穴懸灸10~15分鐘,每日1~2次。
適用于慢性鼻炎。具體操作:虛寒證取人中、迎香、風府、百會,肺虛加肺俞、太淵,脾虛加脾俞、胃俞、足三里,艾條灸,每次15~20分鐘,1~2日1次。小兒可用天南星研末,炒熱后紗布包裹,溫灸囟門20~30分鐘,每日1~2次。
(2)隔物灸
適用于慢性鼻炎。
具體操作:上述藥物敷于百會,艾條隔物灸30分鐘,灸條與皮膚距離以患兒耐受為度,3天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