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同學會問我:“袁老師,我是按照標準的驗光流程做的,步驟和操作規(guī)范也都一樣,為什么驗出來的度數(shù)或最后開出來的處方,就是和準確的屈光度有出入呢?”
說到驗光的準確性,單說主覺驗光,保障屈光度準確性的關鍵點有很多,比如霧視、散光盤、交叉柱鏡、紅綠、平衡等。為了保障驗光的準確性,我們將有可能影響屈光度準確性的關鍵點逐步進行梳理,并制定了標準的驗光流程。在標準驗光流程的基礎上,我們又進一步整理、制定了每一個檢查項目的操作規(guī)范。具體說,就是每一個檢查項目、每一個步驟具體操作的規(guī)范與標準。
按理說,就像生產線上的流水線和電腦的程序,當每一個程序和步驟都設定好了,按照程序進行下來,就應該沒有差別,為什么還會有出入呢?除了因為驗光師面對的顧客(患者)是人,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機器或者流水線上的產品外,也由于調節(jié)、情緒、主觀因素等諸多原因,從而影響了最終結果。不過,拋開以上諸多因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驗光師與顧客(患者)之間的溝通技巧問題。
什么是溝通技巧?指人具有收集和發(fā)送信息的能力,能通過書寫、口頭與肢體語言的媒介,有效與明確地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與態(tài)度,亦能較快、正確地解讀他人的信息,從而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與態(tài)度。驗光師的溝通技巧就是讓顧客(患者)明確自己需要做什么,并能夠正確反饋,以更好地配合檢查者(醫(yī)者)的檢測,讓檢測者(醫(yī)者)最有效地得到最有參考價值的反饋結果。
驗光師的溝通技巧直接影響驗光的準確,以其中的一項“紅綠試驗”為例,來看一下“溝通”到底會對屈光度的準確性有何影響?
檢測時我們會對顧客說:“先看綠,再看紅,再看綠,覺得哪個清楚?還是差不多?”
這句話里,看綠的什么呢?看紅的什么呢?比較的又是什么?驗光師可能覺得自己表述得已經很清楚了,然而,對于顧客而言,他們的認知可能與驗光師默認的認知產出偏差:由于我們在表述時并沒有特別強調看的到底是色塊還是色塊里面的視標,一部分顧客(患者)可能會草率地簡單看完綠色的色塊,再看紅色的色塊,比較之后告訴驗光師哪個色塊更清楚,或者說他們對哪個色塊更敏感。還有一部分患者,因為比較不出色塊的差別,直接給驗光師的反饋就是兩個都一樣。這時,驗光師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兩邊一樣,平衡了,很好……實際上,紅綠試驗相當于白做了,沒有起到任何實質性作用。
OK,知道了這一點,那我們就改成了“先看綠色里面的字,再看紅色里面的字,再看綠色里面的字,覺得哪個清楚?還是差不多?”的問話方式。
這樣的提示是不是就很清楚了呢?實際上仍然是有問題的。因為驗光師在做紅綠試驗時,會依據(jù)自己的習慣,使用不同的方法:一種是機器設定好的紅綠測試視標;一種是在最好視力的視標上直接附上紅綠色塊,進行紅綠試驗測試。無論是哪種方法,細心的驗光師可能都會發(fā)現(xiàn),紅綠試驗的視標中,視標大小是不同的。那么,驗光師讓顧客(患者)看的到底是哪行的視標呢?做紅綠試驗的前提是最好視力,也就是最小彌散斑在視網膜上,是反應他們最好視力的那一行視標。如果由于色塊的因素,對比度相對差的顧客(患者),應該要求其分辨在色塊下可以分辨的最好視力的視標,在此基礎上進行清晰度的比較。
好吧,既然這樣,我們持續(xù)改進,換種方式再說:“先看綠色里面的××行視標(××視標),再看紅色里面的×行視標(××視標),再看綠色里面的×行視標(××視標),覺得哪個清楚?還是差不多?”
這次應該保證沒問題了吧,可實際上還差那么一點。如果有人說,以上的內容是屬于紅綠試驗的注意事項,那最后這項,就是純溝通技巧了,為什么呢?因為最后一項沒有任何的專業(yè)技術含量,而純粹是溝通的反饋問題。我們溝通的時候,不能一味地只顧自己發(fā)送、傳遞信息,還要兼顧到對方是否接收到信息,接收的信息是否清楚明了,是否能夠給你相應的反饋結果。那到底應該如何正確發(fā)問呢?
“先看綠色里面的××行視標(××視標)”“是否能看清?”接收到清晰的反饋信息后再進行下一步:“再看紅色里面×行視標(××視標)”“是否能看清?”待接收到清晰的反饋信息后再進行下一步:“再看綠色里面x行視標(××視標)”“仍然看得清嗎?”接收到清晰的反饋信息后再進行下一步:“比較這兩個視標,覺得哪個清楚?還是差不多?”再接收反饋信息。至此,這項測試才算圓滿完成。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在和顧客(患者)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證他們能夠跟上驗光師的節(jié)奏,完全領會并正確理解驗光師的意圖。然后按照囑咐的順序與注意事項來完成,最終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反饋的有效性,最終保證檢查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