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生血管性AMD(nAMD)、PCV、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視網膜靜脈阻塞等多種眼部疾病的OCT圖像中可見到一些直徑約20-40μm的獨立、局限性點狀(dot-shaped)病灶,其反射信號強度等同或高于RPE層,被稱為點狀高反射灶(hyperreflectivefoci,HF)。盡管HF起源尚不明確,研究提示其可能是脂蛋白溢出、炎性環(huán)境下的小膠質細胞、和/或遷移的RPE細胞。那么HF的多少對視力預后有提示意義嗎?(見圖1,圖2)
LeeH等細分視網膜為內層、外層、視網膜下層,以研究nAMD與PCV患眼接受抗-VEGF治療后,中心凹顯微結構(主要是各層HF)與視力的預后關系。排除其他眼病后,作者回顧性研究了2010年至2013年1月間44名nAMD患者和2008年至2013年1月間44名PCV患者?;颊咴诨€期進行了最佳矯正視力(BCVA)、裂隙燈、FA、ICGA、SD-OCT等綜合檢查(見表1)。nAMD患者接受了雷珠單抗3+PRN治療,PCV患者接受了PDT聯(lián)合貝伐單抗治療或者單純接受雷珠單抗治療。結局隨訪期定為初次注射后第6個月。
研究發(fā)現(xiàn),nAMD與PCV患眼經抗-VEGF制劑治療后中心凹厚度(FT)、視網膜神經上皮厚度、視網膜下液(SRF)厚度均減少,伴視網膜各層HF平均數(shù)量顯著減少,平均視力獲得改善。(見表2)
多變量線性回歸分析顯示,基線期高數(shù)量視網膜下HF、低初始視力及橢圓體區(qū)中斷破壞均是nAMD視力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而基線期SRF、PED的出現(xiàn)對nAMD視力結局無預測價值。同時,高數(shù)量視網膜下HF、低初始視力及高PED厚度則是PCV的視力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見表3)
本研究結果表明:HF在治療后消退,基線期HF的出現(xiàn)與nAMD及PCV患者的結局視力呈負相關。作者認為初始視網膜下HF的增加是血-視網膜外屏障被破壞的結果,反映了疾病的活動性。同時,視網膜下HF初始數(shù)量與終末SRF厚度及CNV厚度正相關,而二者厚度則與終末視力顯著負相關。因此推測,視網膜下HF數(shù)量較高會因對抗-VEGF治療反應性低而導致最終的視力較差。
雖然本研究樣本量偏小且隨訪時間較短,但其結果與先前的研究一致,表明大量視網膜下HF可能是一種全新且可靠的nAMD及PCV視力預后危險因素,也是識別低視力預后人群的敏感指標,效果堪比初始視力。
抗VEGF藥物是治療新生血管性AMD和PCV的首選,如何在開始治療前判斷患者的預后是眼科醫(yī)生十分關心的問題。本文通過一項為期半年的回顧性研究發(fā)現(xiàn),新生血管性AMD和PCV患者黃斑區(qū)SD-OCT圖像中點狀高反射灶(hyperreflectivefoci,HF)數(shù)量越多,抗VEGF治療后的最終視力越差,兩者呈負相關。
雖然這項研究的病例數(shù)和隨訪時間都較為有限,它還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預測新生血管性AMD和PCV治療效果的新指標,盡管這種新指標不如基線水平的視力這一指標更為簡單直接、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