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首創(chuàng),讓白茶“開”金花
愛茶者都知道,在特定的區(qū)域和環(huán)境,只有黑茶存放一定的年限后,才有可能產生金花。
“金花”是一種益生菌,學名“冠突散囊菌”,是中國茶類行業(yè)唯一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機密菌種。
拿著一塊茶磚,表層是很難發(fā)現金花的。用茶刀撬開茶磚側中面,沿茶葉紋路將茶磚分為兩半,看到花色的小點,那就是金花。使用60倍以上的放大鏡,方可清晰地看到它的迷人風采:金黃艷麗、顆粒飽滿,仿佛星空中鑲嵌著一顆顆璀璨的星星。
“金花”菌是一種抑制作用極強的強勢菌種,只要它生長出來,其它雜菌就被抑制了。因此,這種菌又被稱為“霸王菌”,茶葉存放時間長也不怕霉變。
在黑茶、普洱茶上長金花并不稀罕,但在不炒不揉、自然萎凋的工藝制作出的白茶上,卻很罕見。一次偶然的機會,前福鼎國營茶廠廠長林飛應發(fā)現,在儲藏的老白茶上也能開金花,這讓在茶葉中摸爬滾打了三十多年的他激動不已。
為了把巧合變成生產工藝,老茶人放下面子,到黑茶產地湖南,以茶會友時,總想著如何“偷師”。“朋友言談透露的只有一二分,自己做發(fā)花試驗,卻花費了整整3年。”林飛應說,每次試驗的原料就達幾百斤,而且全都是有年頭的上等老白茶,前前后后耗費近百萬元。
“導致發(fā)花的因素很多,如溫度、濕度、萎凋時長,一個條件對不上,試驗就失敗了。”林飛應說,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成功掌握了發(fā)花技術。
2.“菌花香”口感醇,還能清熱潤肺
在普洱茶界通常認為,長金花的普洱茶在沖泡后,湯色、香氣、滋味更佳。
西北少數民族對長滿“金花”的黑茶情有獨鐘,到了“一天不喝則滯(脹),三天不喝則病”的地步。這是因為他們以游牧為生,多食牛羊肉和奶酪,飲用“金花”茶有明顯的消滯脹、利消化的作用。
在白茶上也是如此。沖泡一杯金花白茶,琥珀般的紅亮色澤,透明清澈,一股純正的香氣撲鼻。金花白茶在“金花”的作用下,分泌出更多的淀粉酶和氧化酶,催化茶葉中的淀粉轉化為單糖,催化多酚類化合物質氧化,使茶葉湯色變棕紅,消除粗青味,醇和爽口,甜滑回甘。
福鼎白茶自古就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在陳化過程中,白茶的品質、藥理特性不斷增強,“金花”一直處于活躍狀態(tài)。金花老白茶在“金花”的作用下,香氣更加明顯,帶有獨特的“菌花香”,茶湯入口甜爽、醇厚順滑、回甘明顯,茶葉品質得到全面提升。
不僅如此,金花白茶除兼具有白茶清熱潤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等保健功效外,湖南農業(yè)大學茶學系教授、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獲得者劉仲華教授研究發(fā)現,“金花”菌還能起到促消化、解油膩、順腸道、降低血脂和血糖的作用。
3.四招辨金花白茶
觀外形
干茶紅艷鮮活,茶磚茶面完整,橫紋清晰,棱角分明,側面無裂。散茶均勻、油潤,顏色明艷、顆粒大,香氣純正、明顯,有特殊花香。
看湯色
茶湯清澈透明,顏色呈杏仁黃或橙黃,老茶湯色紅亮似琥珀。
聞氣色
香氣純正,無異雜味,有明顯發(fā)酵香或菌花香,陳茶有陳香,表現為棗香、竹葉香等不同香型。
品湯味
茶湯入口甜爽,回甘明顯,順滑醇厚,有獨特“菌花香”,陳年老茶有陳香,口感更加順滑。
提醒
別把發(fā)霉當“金花”
需要提醒的是,金花與黃曲霉素是不同的概念,千萬不要把發(fā)霉變質而引起發(fā)黃的物體誤以為是金花。
一般情況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辨別:
有黃曲霉的茶,茶體本身霉變發(fā)粘深黑;霉變后又干燥存儲的茶餅和茶,茶色呈褐色。
黃曲霉一定有菌絲形成,而金花為顆粒狀,底下有細小的茵柄。
霉變后的茶葉幾泡后葉片近似腐爛,茶味有刮喉的現象,而金花湯色紅亮透明,條索清楚,耐泡色不衰,金花有甜香,喝后有舒暢爽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