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療多汗,根據(jù)病因病機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調和營衛(wèi)、益氣固表、滋陰降火、回陽斂陰等。中醫(yī)稱“汗為心液”,“汗者,精氣也”,對多汗證應及時處治。
常用的止汗固澀中藥有麻黃根、龍骨、牡蠣、浮小麥、五味子、糯稻根須等,有止汗作用的食品有烏梅、黑豆、桃干等。
常用的食療驗方有:生黃芪20克,大棗10克,浮小麥30克,水煎服,頻頻下咽,用于氣虛多汗;五味子10克,大棗10克,桃干20克,水煎服,用于陰虛盜汗;五味子、五倍子各10克研粉,冰片兩克混勻,置臍窩處,外蓋紗布,對盜汗也有一定的療效;人參、黨參、沙參、黃芪等選一種燉腔骨或母雞、乳鴿,對氣虛引起的多汗有效;黑豆100克,先泡半日,慢火煮熟,加入適量烏梅、桃干,白糖調好口味,吃豆喝湯。
出汗過后,特別是大汗淋漓之后,易感外邪,應及時擦干汗水,更換衣被,避免受風著涼。
此外,血液的離子滲透壓和膠體滲透壓偏低也會出現(xiàn)多汗,因此多汗者口味不能太淡,輸液中鹽分也不能太少,飲食中應及時多攝入蛋白,如肉、蛋、奶等。調料中花椒、大料、辣椒、桂皮、姜等辛溫之物多能發(fā)汗,不宜多用。
小兒臟腑柔弱,形氣未充,易出現(xiàn)自汗、盜汗,表現(xiàn)為白天稍活動即汗出,睡中亦汗出,常浸濕枕巾。孩子常形體偏瘦、食納欠佳、少言懶動,二便正常,舌淡、苔薄黃,脈沉細。通常醫(yī)師會推薦生脈飲、玉屏風顆粒等中成藥治療,不過家長也可嘗試一下保定市第一中醫(yī)院張占玲醫(yī)師的經驗方仙棗湯。該方主藥仙鶴草能收斂止血、補虛強壯,合甘溫之大棗補氣養(yǎng)血,使小兒形體健旺、腠理固密,治療小兒汗癥甚為合拍。
處方:仙鶴草30~50克,大棗5~10枚。
用法:水煎頻飲,每天1劑,7天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