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腎病患者應該都不會對沙坦或者普利這類藥物感到陌生,下到蛋白尿的患者,上到尿毒癥的患者,在漫長的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總會與沙坦、普利這類藥物有著一段分分合合的故事。
不少患者會有這樣的疑問:我的血壓不高呀,醫(yī)生為什么給我開了降壓藥?或者,不是要降尿蛋白嗎?這次復查醫(yī)生為什么又不讓我吃了呢?或者,一會兒讓我吃,一會兒不讓我吃,我到底該聽誰的?有些患者索性因此放棄了這類藥,也就放棄了它們可以帶來的獲益。這篇文章希望通過解答臨床上遇到較多的疑問,增加病友們對此類藥物的理解,從而更好地配合治療。
一、沙坦和普利到底是什么藥?
現(xiàn)簡單說一下人體的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AAS):腎素是一種蛋白酶,它作用于血管緊張素原使其轉變成血管緊張素I,血管緊張素I在正常血漿濃度下無生理活性,它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的作用下形成血管緊張素II,血管緊張素II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調節(jié)機制使血壓升高。這個從腎素開始到生成醛固酮為止的調節(jié)機制稱為RAAS,具有調節(jié)血壓的作用。
想抑制RAAS系統(tǒng),可以抑制那個酶(ACE),這種藥物就叫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即我們說的“普利”;而血管緊張素II要起作用需要和受體結合,以使血管緊張,抑制這個受體結合的,就是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即我們說的“沙坦”。
二、沒有高血壓為什么還要吃?
雖然連這類藥的說明書上也只寫了適用于輕中度高血壓,然而研究表明,它們還有著確切的降低尿蛋白,保護腎功能的作用。蛋白從腎臟流失會損傷腎功能,大部分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尿蛋白是持續(xù)性的,必須依靠藥物來控制,而這類藥物的劑量通常需要醫(yī)生結合患者的尿蛋白定量以及患者的血壓可以承受的范圍共同決定,所以不是“高了才吃”,而是“不低就吃”。
三、什么時候需要減量或停藥?
一種藥物被開發(fā)出來,除了我們想要的治療作用外經常會附帶一些我們不想要的副作用,但是治療作用和副作用都是相對的。所以在我們將這類藥用于血壓不高的蛋白尿的患者身上時,我們想要的是它們降低尿蛋白的治療作用,而它們的降壓作用則有可能變成我們擔心的副作用,此時就需要病友們監(jiān)測血壓,如果血壓偏低(不要低于90/60mmHg)及時向醫(yī)生反映,以便減少或停用此類藥物。
除了低血壓,此類藥物最讓病友們緊張的就是它們可能引起血肌酐的升高,這是因為這類藥物會引起腎臟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從而引起肌酐的波動,遇到這種情況先不要盲目地立即停藥,而是與自己的主管大夫溝通,如果只是輕微的、暫時的升高時不需要停藥的,一般隨著時間的推移肌酐還會慢慢降下來。
而對于已經有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和一小部分腎功能正常的患者,高鉀血癥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高鉀可引起心律失常、四肢及口周感覺麻木,極度疲乏,肌肉酸疼,肢體蒼白濕冷、惡心嘔吐和腹痛,通常通過監(jiān)測血鉀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但如果因為條件限制或反復高鉀,也可考慮暫停該類藥物使用。其它:部分患者吃普利類藥物會出現(xiàn)咳嗽的癥狀,可以考慮換成沙坦類藥物。兩類藥物作用相似,可以互換,但一般不選擇聯(lián)用,除非有特殊情況需遵從醫(yī)囑。
說到這里,相信病友們也大致明白最后一個問題的答案了:為什么需要吃?為什么需要停?到底聽誰的?聽疾病本身的。疾病是一個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沒有什么藥是一成不變地吃的,需要定時地通過復查了解病情變化,調整藥物劑量,不建議擅自“根據說明書”調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