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中國社會是熟人社會,人情、關系往往在解決爭端、調解糾紛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有些人過分相信“關系”“圈子”,以至于為人處世都以“關系”為原則、導向,陷入“關系依賴癥”的狀態(tài)。
遇到問題先“找人”。有“關系依賴癥”的人已經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能找到人幫忙詢問、解決的,絕不自己按著流程走。在中小城市這種情況尤為明顯,孩子大學畢業(yè)回家找工作,不少父母首先想到“托關系”、找誰打聽打聽、走后門……他們認為好的工作機會都是熟人介紹的。另外,不少人身體出現(xiàn)不適第一時間想到的也是誰的朋友、親戚是醫(yī)生,層層找人問,就是不愿到醫(yī)院按正規(guī)程序、在規(guī)范的醫(yī)患模式下就醫(yī),殊不知這樣很可能會遺漏很多信息,讓醫(yī)生做出錯誤判斷。
熱衷于各種飯局。由于深信關系能帶來各種好處,有“關系依賴癥”的人對聚會、飯局趨之若鶩、樂此不疲。他們希望通過在非正式場合接觸更多的人,更多“有利可圖”的人。所以即便朋友不方便帶他們出席,他們也要千方百計厚臉皮進去“混個臉熟”。
對人對事較為勢利。因為沉浸在“關系”的邏輯里,重關系的人深諳“階級”之道。進入某個新圈子,他們會“敏銳”地先問清楚組織成員的上下級關系、權力大小等,然后選擇結交、“投靠”的對象。
無心增進個人能力。這是耽于搞關系而失去精力提升個人能力的后果。花大量的時間想怎么接近誰、如何維持關系、進入“上層”圈子……讓關系依賴者忽視了自身的實力。確實,在關系中“混”太久,就會習慣于耍嘴皮子,而忘記自己能憑實力解決問題。
太依賴于“關系”的人也許是社會、家庭原因造成的,大人們“以身作則”,孩子“有樣學樣”;也可能是成長過程中靠一己之力的嘗試失敗,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發(fā)現(xiàn)“搞關系”能更快地取得成效;還有些人是因為害怕孤獨,覺得在“關系”中更安全。
強烈依賴于關系的這種思維根深蒂固,很難改變,但有這種傾向且愿意改變的人依然可以從下面幾點來慢慢糾正自己。首先要意識到“發(fā)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不斷提升個人能力,讓自己足夠優(yōu)秀,“關系”就會不請自來;其次,把“關系”良性化、積極化,從中多向別人學習,而不是搞小團體、爭利益;最后,不論什么圈子,里面的人形形色色,要記得保持底線、人品和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