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炎如何飲食治療?中醫(yī)辯證治療口炎
1、風(fēng)熱襲表
主癥:唇舌、兩頰部出現(xiàn)紅疹,有時(shí)迅速演變成皰疹,逐步形成潰瘍,紅腫、疼痛、流涎。
次癥:常伴發(fā)熱,或惡寒,咽紅咳嗽,舌邊尖紅,脈浮數(shù)。
理化檢查:患兒血象或正?;蛏?;細(xì)菌培養(yǎng)或病毒分離可明確致病菌。
辨證要點(diǎn):風(fēng)熱外襲,口瘡初起,起病急,病情較輕,口瘡紅腫,可見潰瘍形成,但無潰爛融合成片,且全身熱毒不盛,均提示為風(fēng)熱之邪外束肌表所致。
治療原則:疏風(fēng)清熱。
方藥運(yùn)用:銀翹散加減:金銀花、連翹、竹葉、牛蒡子、板藍(lán)根、薄荷、甘草梢。發(fā)熱重者加柴胡;小便黃赤者加通草、車前草;口干欲飲者加蘆根、天花粉。咽痛者加射干、虎杖。
2、脾胃積熱
主癥:口腔潰瘍較多,或滿口糜爛,周圍紅赤,疼痛拒食,多啼煩躁。
次癥:牙齦紅腫,口臭涎多,或發(fā)熱面紅,小便黃赤,大便干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或黃膩,指紋紫滯。
理化檢查:患兒血象或正?;蛏?;細(xì)菌培養(yǎng)或病毒分離可明確致病菌。
辨證要點(diǎn):過飲過食肥甘厚味,致脾胃內(nèi)傷,食積化熱,灼傷口、唇,故見口腔潰瘍較多,或滿口糜爛。食積于內(nèi)則見小便黃赤,大便干結(jié)。
治療原則:清熱解毒,通腑瀉火
方藥運(yùn)用:涼膈散加減:黃芩、黃連、梔子、生大黃(后下)、連翹、竹葉、薄荷、芒硝、甘草、蜂蜜??诳薀┰暾?,加生石膏、知母;小便短少者,加生地、通草;潰爛不收口者,加人中白、五倍子;大便不實(shí)者,可選用清熱瀉脾散清瀉心脾積熱。
口炎如何飲食治療?
3、心火上炎
主癥:口腔、舌上潰瘍或糜爛,色紅赤,疼痛劇烈,進(jìn)乳食困難。
次癥:煩躁不安,口干欲飲,小便短赤,舌尖邊紅,苔少,脈細(xì)數(shù)。
理化檢查:患兒血象或正?;蛏?;細(xì)菌培養(yǎng)或病毒分離可明確致病菌。
辨證要點(diǎn):心之本系于舌,心之脈布于舌上。心火上炎,灼傷脈絡(luò),則舌上潰瘍或糜爛,色紅,心煩不安,舌尖紅。心火下移,則見小便短赤。
治療原則:清心瀉火,引熱下行。
方藥運(yùn)用:瀉心導(dǎo)赤湯加減:黃連、生地、竹葉、通草、白茅根、燈芯草、車前草、甘草。熱盛者,加梔子、黃芩;熱傷津液,口干欲飲者,加蘆根、麥冬、天花粉;煩鬧多啼者,加黃連、珍珠母。
本型口瘡也可選用五倍子瀉心湯(五倍子、薄荷、生甘草、竹葉、生大黃、炒檳榔、黃芩、黃連、連翹)治療。
4、虛火上浮
主癥:口舌潰瘍反復(fù)發(fā)作,或經(jīng)久難愈。色淡紅,稀疏,疼痛較輕。
次癥:神疲顴紅,口干不渴,常見盜汗、手足心熱,舌質(zhì)淡紅,苔少,指紋淡紫,脈細(xì)數(shù)。
理化檢查:患兒血象或正?;蛏?;細(xì)菌培養(yǎng)或病毒分離可明確致病菌。
辨證要點(diǎn):小兒口瘡病理因素多為火熱,病患較久,易耗陰液,陰虛不能制火,則虛火上炎,故見口瘡反復(fù)發(fā)作,神倦顴紅,盜汗,手足心熱等證。
治療原則:滋陰降火。
方藥運(yùn)用:知柏地黃湯加減:生地、黃柏、知母、山茱萸、茯苓、山藥、澤瀉、丹皮、玄參、五味子、麥冬等。邪熱稽留,耗傷津液者,加石斛、旱蓮草、沙參等;肝腎陰虛者,加肉蓯蓉、女貞子、菟絲子;盜汗少寐者,加酸棗仁、龍骨(先煎);午后潮熱者,加知母、地骨皮。
若是長期腹瀉而反復(fù)發(fā)作口瘡者,多以脾氣虛弱為主,可用參苓白術(shù)散加升麻、葛根治之。心腎陰虛口瘡者可用六味地黃丸合補(bǔ)心丸化裁治療。熱病后期,熱邪灼陰,陰液虧耗;虛火上炎所致口瘡,可用養(yǎng)陰清肺湯(生地、麥冬、玄參、貝母、丹皮、白芍等)治療。
口炎如何飲食治療?推薦治療口炎的食療方
1,銀耳蓮子羹:
[原料]銀耳15~25g,蓮子30~50g,冰糖或白糖適量。
[制法]用水將銀耳、蓮子洗干凈,入鍋中,加水煮至銀耳熟爛,加冰糖或白糖溶化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養(yǎng)陰清熱。適宜陰虛火旺證。
[服法]1劑/d,早、晚各食1小碗,連服3~5日。
2,玄參蓮棗飲:
[原料]玄參、牡丹皮各10~15g,炒酸棗仁15~20g,柏子仁3~6g,蓮子心3~6g,白糖少許。
[制法]前5味用水清洗,入沙鍋中,加水300mL,小火煎煮30分鐘,去渣,加水再煎,濾取汁液,將2次所得藥汁合并,加白糖調(diào)味即成。
[功效]清心瀉火。適宜心火上炎證。
[服法]1劑/d,分3次服用,連服3~5日。
3,蘿卜鮮藕汁;
[原料]生蘿卜125~250g,鮮蓮藕250~500g。
[制法]將蘿卜和藕用水洗凈,于潔凈器皿中搗爛,用榨汁機(jī)或消毒紗布雙層攪取汁。
[功效]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適宜心火上炎證。
[服法]數(shù)次/d。取適量含于口中,片刻后咽下,連服3~5日。
4,綠豆粥:
[原料]綠豆50~100g,粳米100~150g,白糖10~15g。
[制法]將綠豆、粳米用清水淘洗干凈,放入鍋中,再加清水適量,小火慢慢熬煮成粥,粥成時(shí)加入白糖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和脾胃,祛內(nèi)熱。適宜脾胃不和證。
[服法]每日早、晚作正餐服食,連服3~5日。
5,木耳山楂湯:
[原料]白木耳、黑木耳各5~10g,山楂10~15g。
[制法]上3味一起水煎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清熱解毒。適宜風(fēng)熱乘脾證。
[服法]喝湯,吃木耳和山楂,1~2次/d,連服3~5日。
6,白菜蒜苗紅棗湯:
[原料]白菜根30~60g,蒜苗10~15g,大棗5~10個(gè)。
[制法]上3味一起水煎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清熱解毒。適宜風(fēng)熱乘脾證。
[服法]喝湯,吃白菜根、蒜苗、紅棗,1~2次/d,連服3~5日。
7,蓮子甘草茶:
[原料]蓮子10~15g,甘草2~5g,綠茶葉3~5g。
[制法]將上3味一并放入茶杯內(nèi),沖入開水浸泡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清心泄熱。適宜心火上炎證。
[用法]1劑/d,代茶頻飲,連服3~5日。
8,淡竹葉通草綠豆粥:
[原料]淡竹葉5~10g,通草3~5g,甘草1,5~3g,綠豆15~30g,粳米100~150g。
[制法]將淡竹葉、通草、甘草剁碎裝入紗布袋,與綠豆、粳米一起加沸水放置30分鐘,以文火煮制成粥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清熱瀉火,解毒斂瘡。,適宜心火上炎證。
[用法]1劑/d,早、晚分次服食,連服3~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