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用牙線
我們都知道每天刷兩次牙,但我們不知道的是,牙線同樣重要。它有助于清除由于食物顆粒而堵塞在牙齒之間的細菌。一旦它們開始繁殖,很可能導致牙疼、蛀牙等。
2.用舊牙刷
你最后一次更換牙刷是什么時候?舊的牙刷會有有害的細菌,可以導致感染。所以要養(yǎng)成定期更換牙刷的習慣。此外,舊牙刷大多是無效的,因為刷毛隨時間而降解。
3.牙刷太硬
你可能認為比較硬的牙刷更容易去除細菌和污漬。然而這種習慣實際上傷害你的牙齦和釉質。它使你的牙齦后退,暴露你的牙齒根部,導致靈敏度下降。
4.吃飯后立即刷牙
有些人認為,在進食后刷牙對牙齒有好處。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其實并非如此!這種做法使你把酸刷入你的牙齒,這可能會侵蝕你的搪瓷。所以如果一定要刷牙,請等餐后30分鐘以上。
5.吃太多的糖
糖是損壞的牙齒和牙齦的最大罪魁禍首之一。它導致細菌產生酸,如果糖類在你的嘴里停留更長時間,酸會開始作用于你的牙釉質導致嚴重的口腔問題。
6.煙草
這不用說,煙草是蛀牙的最大原因。它會減少牙齦的血液供應,甚至會導致口腔癌。
7.冰塊
天氣炎熱的時候嚼冰塊往往會感到很舒適,但許多人不知道它對你的牙齒造成傷害。冰可能導致牙釉質和牙齒的磨損。此外,寒冷的溫度不利于您的口腔健康。
8.用牙齒撕咬包裝袋或開瓶子
許多人用牙齒打開包裝,從衣服上撕下標簽,甚至有時打開瓶子。這些行為極大地損害了你的牙齒和牙齦。牙齒只是用于咀嚼食物,不能作為工具使用。
看了以上這些小習慣,原來對牙齒的危害這么大,以后一定要好好照顧你的牙齒哦。
潔靈 植物甙功效牙膏(改善牙齦出血問題)具有降低牙齦溝出血指數(shù)、抑制牙菌斑形成、緩解牙結石形成的功效。
健客價: ¥35.8潔靈 植物甙功效牙膏(改善牙齒黑黃問題)具有清除牙結石牙菌斑牙垢,茶漬、咖啡漬等外源性色素沉著的功效。
健客價: ¥28.8潔靈 植物甙功效牙膏(改善牙齦腫痛問題)具有減輕牙齦炎癥減輕,明顯改善炎癥引起的腫痛,促進牙周組織健康的功效。
健客價: ¥35.8滋陰降火,消腫止痛。用于慢性牙周炎,證見:牙齒松動,咬合無力,牙齦宣露,牙齦紅腫出血等。
健客價: ¥60潔靈 健齦固齒兒童牙膏(草莓)具有幫助乳牙成長過程牙齦所需營養(yǎng)、強健牙齦、堅固牙齒 的功效。
健客價: ¥15.8健齒固齦,清血止痛。用于牙周疾病引起的牙齒酸軟,咀嚼無力,松動移位,牙齦出血以及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口臭臭。
健客價: ¥33補肝腎,益精血。用于肝腎兩虛,須發(fā)早白,牙齒搖動,遺精盜汗,腰酸帶下,筋骨痿弱,腰腿酸軟,帶下清稀。
健客價: ¥25.9苗醫(yī):蒙崗比,勒勒果里品。中醫(yī):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用于牙齦炎、齲齒引起的牙痛或牙齦腫痛。
健客價: ¥29好易康fe生物溶菌酶牙膏9號能減輕有牙齦問題引起的有關癥狀,明顯改善牙齦出血情況,預防和減輕牙周、牙齦等有關問題,促進牙周組織健康。
健客價: ¥50.23補腎固齒,活血解毒。用于腎虛火旺所致的牙齒酸軟、咀嚼無力、松動移位、齦腫齒衄;慢性牙周炎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38清熱瀉火解毒,化瘀涼血止血。用于火毒血熱所致的身熱煩躁、目赤口瘡、咽喉牙齦腫痛、大便秘結;咽炎、扁桃體、牙齦炎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19清熱解毒。用于火熱內盛,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
健客價: ¥12清胃火。用于由胃火引起的牙齦腫痛,口干唇裂,咽喉痛。
健客價: ¥8有消炎止痛作用。用于牙齦炎、牙周炎、牙齦紅腫、口腔炎等。
健客價: ¥17用于急慢性牙齦炎、口腔炎等引起的牙痛、牙齦出血、腫痛、潰瘍、溢腫等癥狀。
健客價: ¥18有消炎止痛作用。用于牙齦炎、牙周炎、牙齦紅腫、口腔炎等。
健客價: ¥20有消炎止痛作用。用于牙齦炎、牙周炎、牙齦紅腫、口腔炎等。
健客價: ¥38清熱燥濕,化瘀止血。用于熱毒所致的身熱燥濕,目赤口瘡,牙齦腫痛,大便秘結等癥。及咽炎、扁桃體炎、牙齦炎見上述癥候者。亦可用于熱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咯血,內痔出血等癥。
健客價: ¥15清熱解毒。用于火熱內盛,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
健客價: ¥5.5清熱瀉火解毒。用于火毒血熱所致的身熱煩躁,目赤口瘡,咽喉、牙齦腫痛,大便秘結,及咽炎,扁桃體炎,牙齦炎見上述癥狀者。
健客價: ¥10清熱瀉火解毒,化瘀涼血止血。用于火毒血熱所致的身熱煩躁、目赤口瘡、咽喉牙齦腫痛、大便秘結;咽炎、扁桃體炎、牙齦炎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28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熱毒所致的身熱煩躁,目赤口瘡,咽喉、牙齦腫痛,大便秘結等癥及咽炎、扁桃體炎、牙齦炎見上述癥候者。
健客價: ¥12清熱解毒。用于火熱內盛,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
健客價: ¥3.5清熱瀉火解毒。用于火毒血熱所致的身熱煩躁,目赤口瘡,咽喉、牙齦腫痛,大便秘結,及咽炎,扁桃體炎,牙齦炎見上述癥狀者。
健客價: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