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一本名叫《秘密花園》的涂色書長期占據(jù)英美亞馬遜暢銷榜第一名,現(xiàn)在更是風靡亞洲,席卷出一股成年人的涂色風潮。截至7月下旬開始,中國亞馬遜圖書銷售排行榜前五名里,有三本涂色書籍,包括秘密花園(排第一)、魔法森林(秘密花園第二部)和奇幻夢境,大量讀者認為涂色是一種非常特別而有效的緩解壓力的方法,很多人不自覺的為其著迷,不惜過度使用自己的身體,通宵達旦的完成自己的工藝品,甚至出現(xiàn)為此身體損傷而就診醫(yī)院,或者生活作息打亂而無法正常上班的情況,可是,潮流終會平息而歸于平靜,本文試圖從某些角度來解析秘密花園減壓的秘密,讓大家了解其減壓的作用機理,從而可以達到既減壓又避免過度減壓,既時尚又避免盲從潮流而損害自身,并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其它可能更適合自己的減壓利器。
首先
是涂色潮流本身所帶來的集體無意識的認同和歸屬感。所有參與到潮流河里的個體,都會在這一全民統(tǒng)一愛好中體驗到歸屬感,每個人都會通過看到別人的作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而出現(xiàn)理解和被理解感,其實這也是每年某些娛樂節(jié)目火熱的原因之一,從2005年的“超女”全民參與和全民參選,到上周五剛剛開播的新一季的《中國好聲音》,集體無意識的認同和歸屬感,在同一時段和同一個國度,達到空前的統(tǒng)一。涂色同樣如此,“今天你涂色了嗎?”,已經成為又一個替代“你吃飯了嗎?”的招呼語,大家的朋友圈都快刷爆,不斷的曬出自己的作品,和翻看別人的作品,就像我們的求點贊,通過認同,和別人、和社會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的生命有了意義,我們的內心有了歸屬,大家不會感到孤獨,似乎大家的內心是鏈接在一塊兒的,因為大家都在做著同一件事,我的感受很多人感同身受。早上查房的時候,一個15歲的抑郁女生,這幾天她不愿意出門和別人交往,非常封閉自己,覺得孤獨和無助,這是抑郁患兒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但是昨天當她的好幾個病友們都帶著自己的秘密花園書來到她的房間一起分享時,她欣喜的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并不孤單,原來不僅僅是她會把葉子涂成灰色,把孔雀涂成深藍,她感受到這個世界上自己并不是異類,原來很多人都會和她一樣的想法和創(chuàng)意。所以當我今天敲門進入她的病房以后,她興高采烈的向我展示著她的杰作,而她的陪護母親,則驚訝于女兒的開心是如此的久違和難得一見。
其次
繪畫和涂色都是藝術行為治療的常見方式,但為什么繪畫并沒有像涂色這般意外的廣受歡迎呢?單純從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來說,似乎區(qū)別不大,最終的結果都是一幅畫,但是從行為操作的心理過程來看,差異就很明顯了。涂色這一活動,是提供了一定的美圖框架,有了明確的行為指令,而且秘密花園的故事性讓待涂色的每個圖畫有了自身的意義和聯(lián)系,從而提供了行為導向,于是,涂色者在完成的過程中,一來不必擔心自己所畫的東西不夠好看,因為基本的整體設計已經形成,指導性和引導性非常具體而明確,這一任務的巧妙設置,讓涂色者能夠輕而易舉的跟隨和專注,而故事性則賦予了涂色的畫面更多的感情投入,想一想我們如果單純的給某一個圖案涂色,是多么的無聊和無趣,也正因此我們給孩子提供的繪畫或涂色都是他們盡量熟悉的,例如喜洋洋和灰太狼、熊出沒等等,而且涂色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選擇適當?shù)念伾珌肀磉_情感,例如有的孩子喜歡熊大熊二,討厭光頭強,于是他們會把熊兄弟家周圍都涂成綠色的草地,而光頭強的家周圍都涂成灰暗的土地。所以看似簡單的一個涂色,卻包含著很多的心理原理在里面:沒有壓力和不會造成強烈羞怯感的任務,明確而具體的任務操作過程,隨之而來的沉浸其中的高度專注,和鮮明而可操作的情感投入。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其它常見的藝術行為治療手段,例如沙盤、心理劇等等,莫不是和涂色有著類似的心理過程。再想想大眾狂熱的綜藝節(jié)目,他們的電視節(jié)目呈現(xiàn)形式,在對觀眾的引導和渲染上,也基本都無意識的應用著這一行為治療學原理。
有的人認為涂色吸引人是因為它讓人出現(xiàn)了極度的專注力,能夠達到近似冥想的平靜狀態(tài),甚至以正念、禪修等來類比,從而緩解人的焦慮、不安全感等;也有的人強調涂色的吸引力來自于它引導著涂色者在涂色的過程中,無意識的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潛意識,從而能夠產生類似精神分析心理治療一樣的療效,發(fā)現(xiàn)自身的內心沖突所在而釋然;也有人認為涂色的吸引力來自于色彩心理學的原理,藍色象征憂郁,綠色象征希望,紫色象征神秘和浪漫,灰色象征郁悶,涂色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自由的選擇顏色,就像上面提到的那個15歲抑郁女生,把孔雀涂成深藍,把綠葉涂成灰葉,從而宣泄和表達自己的感受。“無意識繪畫”心理療法可追溯到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尋求“自我”與“無意識”的溝通方式。繪畫本身就可以達到上述目的,但是為什么涂色如此令人心往,關鍵點就在于它足夠好的可操作性,它是上述專注力、冥想、潛意識、投射等能夠成為可能的前提,這也是眾多行為療法追求的目標之一。
巧妙而細致生動的任務設計,從行為上保證涂色者足夠持續(xù)的專注,而對行為賦予足夠吸引人的情感需求,則從認知上進一步吸引涂色者足夠的情感投注,這是秘密花園、魔法森林等涂色如此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大到美國總統(tǒng)的拉選票,“美國的未來,由你們決定。”小到電視節(jié)目的大眾選秀如《我是歌手》,“他們是否能夠繼續(xù)留在這個舞臺,由你們決定。”無不受益于此。
所以,當我們明了秘密花園的這一秘密之后,就無需為了減壓而執(zhí)拗的堅持涂色游戲,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獨有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作息,涂色并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畢竟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而且,有人是“涂色”以描述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有人是“填色”以填補內心的空虛,畢竟無聊確實是一種負性心理應激,但我們也不需要為了不OUT而盲目的追隨所謂的流行和潮流,耳石癥、頸椎病、與別人相比之后的自卑,弄得自己傷痕累累而挫敗感衍生,盡管秘密花園同樣如此的在兒童病房里大行其道,但是很多人依然在堅持著屬于自己的秘密花園,有的女生喜歡靜靜的化妝,給別人化妝,也給自己化妝;也有的男生女生喜歡一起嗨翻天的玩三國殺;當我下班回家以后發(fā)現(xiàn),有的老人喜歡靜靜的玩花鳥魚蟲;也有的老人喜歡一起聲震天的跳廣場舞。認同與歸屬感、生命的樂趣和意義在此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但是不管是哪一種,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都有著良好的可操作性,以及由此帶來的流行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