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別名:老年無癥狀性心肌缺血
(一)治療
對冠心病的治療要樹立心肌缺血總負荷的概念,只要有心肌缺血,無論有無癥狀,均應積極治療。目的在于消除心肌缺血而不是限于緩解癥狀。治療措施可從減少心肌耗氧和解除冠脈痙攣兩方面加以考慮。
1.控制易患因素 有效的控制糖尿病、高血壓病、高凝狀態(tài)及高脂血癥,戒煙酒,合理飲食,對防治SMI是至關重要的。
2.抗心肌缺血藥物 治療心絞痛的各種藥物對SMI都有效。β阻滯藥對心肌耗氧增加(發(fā)作前心率增快和血壓升高)所致的SMI最有效,尤其是控制午前發(fā)病者療效更突出。擴血管劑對冠脈痙攣所致者有較好的效果。在鈣拮抗藥中,硝苯地平(硝苯吡啶)因作用時間短和增加心率,療效較差,多用地爾硫卓(硫氮唑酮)和氨氯地平。硝酸鹽類對SMI很有效,但易發(fā)生耐受性,主張用硝酸鹽類不過夜,以保證數小時的無硝酸鹽類的間歇期。由于老年人SMI在夜間發(fā)作也有一定的頻變,可以白天用硝酸鹽類,晚間用鈣拮抗藥。若由心肌耗氧增加和冠脈痙攣所致的混合性心肌缺血者應聯合用藥,如氨氯地平和阿替洛爾合用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獨用藥。SMI高峰多發(fā)生于晨起后數小時內,短效制劑應在病人晨醒后立即服用,長效制劑應在晚上臨睡前使用,有利于控制SMI的發(fā)作。
3.介入手術治療 藥物療效欠佳者應行冠脈造影,了解病變程度和范圍,以便選擇冠脈搭橋術,冠脈成形術或其他方法治療。
(二)預后
1.SMI預后與心絞痛相似 SMI由于無自覺癥狀,不能得到及時識別和治療,往往導致嚴重的后果。隨訪研究表明,普通人群患SMI(Ⅰ型)后,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率為15.7%~22.8%、心性死亡為5.8%~8.1%,而無SMI組分別為2.7%~2.9%和0.8%~2%,SMI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性死亡的相對危險度分別是5.7和4.1。心肌梗死后發(fā)生SMI(Ⅱ型)的1年病死率為27%,而心肌梗死后無SMI者僅占2.1%。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伴SMI(Ⅲ型)者心肌梗死發(fā)生率為16%,需行冠脈搭橋者占27%,而無SMI者分別為3%和9%。這些事實說明,無論何種人群的SMI預后都比無SMI者差,應及時診斷和積極治療。另有研究表明,SMI病死率為27%,而心絞痛組為26%;心肌梗死伴SMI者病死率為24%,伴心絞痛者為23%;說明SMI的預后與有癥狀性心肌缺血相似,甚至更嚴重。
2.SMI預后的影響因素 心肌缺血的預后與有無癥狀無關,而主要取決于下述因素。
(1)心肌缺血持續(xù)時間:24h心肌缺血持續(xù)時間≥60min者心肌梗死發(fā)生率為24.1%、心性死亡為9.3%,而<60min者分別為7.4%和1.9%。以無SMI人群發(fā)生心肌梗死和心性死亡相對危險度為1,SMI則分別為5.5和6.6,其中<60min者分別為2.6和2.4,≥60min者分別為8.3和4.6,說明心肌缺血≥60min是影響SMI預后的重要指標。
(2)左心功能:在SMI中,左心功能不全者比心功能正常者差。Ⅱ型SMI伴左心功能不全者年病死率為5%~6%。
(3)冠脈病變:左冠脈主干病變、3支病變、低運動量誘發(fā)心肌缺血者易發(fā)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4)類型:Ⅱ、Ⅲ型SMI預后比Ⅰ型差。心肌梗死后伴SMI者易發(fā)生心肌梗死和猝死,屬于高危人群,故心肌梗死恢復期應做動態(tài)心電圖和負荷試驗,以便估計預后。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伴SMI同樣易發(fā)生心肌梗死和猝死,即使治療后癥狀緩解,只要有SMI存在,1個月內并發(fā)癥明顯增多,是近期預后不良的重要指標。
老年人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老年人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老年人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找醫(yī)生
更多 >老年人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找醫(yī)院
更多 >- 醫(yī)院地區(qū)等級
- 四川省人民醫(yī)院 青羊區(qū) 三級甲等
- 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 芙蓉區(qū) 三級甲等
- 江蘇省人民醫(yī)院 鼓樓區(qū) 三級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