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抽筋的原因
沒能拉伸某些肌肉
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會減少肌肉和肌腱的長度和柔韌性,這可能會導致抽筋。
夜間睡眠姿勢尷尬
當臉朝下躺在床上時,腳通常處于“腳底彎曲(也稱跖屈)”的位置,這意味著腳趾遠離我們,縮短了小腿肌肉。當腳長時間停留在這個位置時,即使是腳的小范圍移動也會引起抽筋。側臥,把雙腳放下床,或用其他姿勢保持腳趾中立,有助于避免這種抽筋。
發(fā)生在換季的時候
夜間腿部抽筋在夏季比冬天更為常見。雖然并不是每個人都是如此,但抽筋的頻率往往在7月中旬達到高峰,1月中旬落入低谷。
為什么在夏季發(fā)作的頻率更高呢?這是由于維生素D含量的提高,神經的生長和修復在夏季可能會更活躍。身體通過接觸陽光照射生成了更多的維生素D。
發(fā)生在身體脫水時
有證據顯示,脫水會引起夜間抽筋。脫水可能導致血液中的電解質失衡,這可能是抽筋的誘發(fā)因素之一。
鍛煉的時候非常艱苦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發(fā)表在《前沿運動醫(yī)學報告》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骨骼肌負擔太重和疲勞會導致局部肌肉纖維過度勞累,從而引發(fā)抽筋。
身體出現營養(yǎng)缺失
鈣、鎂和鉀的失衡對肌肉抽筋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這些電解質中的每一種元素都有助于維持血液和肌肉中的液體平衡,因此,如果缺失這些電解質,就有可能導致抽筋。
整天站著也不好
當你站立但不運動的時候,血液和水傾向于集中在你的下半身。這就可能導致液體失衡,肌肉和肌腱縮短,所有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抽筋。
服用某些藥物
服用利尿劑(如可樂定和氯噻酮片劑)和治療哮喘的藥物(如長效腎上腺素能β受體)的人,其夜間抽筋的風險比較高。這些藥物可能對運動神經元和感受器有“刺激”作用,從而引起抽筋。
懷孕的時候
這可能是由于體重增加和血液循環(huán)中斷所導致的。根據美國妊娠協會的說法,胎兒生長對母親血管和神經施加的壓力也可能導致抽筋。
某些健康隱患
糖尿病、高血壓、關節(jié)炎、神經疾病和抑郁癥都與腿部痙攣有關。在某些情況下,服用治療上述疾病的藥物可能是引發(fā)腿部痙攣的罪魁禍首。
上了年紀
隨著年齡的增長,運動神經元的數量開始減少。在這個年齡段,靜止狀態(tài)下的抽筋就越來越常見。力量和平衡訓練都有助于保持肌肉和神經系統的功能,從而防止抽筋。
一招制敵
當發(fā)生抽筋時,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即朝其作用力相反的方向扳腳趾并堅持l~2分鐘以上,即可收效。
具體來說,如果是小腿后面的肌肉抽筋,可一方面扳腳使腳板翹起,一方面盡量伸直膝關節(jié);當小腿前面的肌肉抽筋時,可壓住腳板并用力扳屈腳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