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胸”與“氣沉丹田”
含胸與氣沉丹田”是太極拳中兩個最基本的要領,這兩個要領與其它要領相比,“說著容易做著難”,關鍵是對“含與沉”的認識和理解容易偏頗和產(chǎn)生錯誤。
從拳學的實踐體悟看,太極拳的要領是做出來的,而不是練出來的,何以此說?因為,要領做對了就有,做錯了就沒有,所以,關鍵是方法的正確。太極拳的修煉,其實質就是掌握和熟悉要領方法的過程,若方法不正確,即使練一輩子也難入功成之門。所以說,把握要領惟方法正確在前,熟悉熟練動作在后。因為拳是活的是動著用的,所以太極拳要領的把握,最關鍵的問題不是站著不動如何,而是在動式中要不丟要領,必須把站式中所求之要領應用于動式之中。下面,根據(jù)筆者的切身體悟,談談對含胸與氣沉丹田的認識,以資同好共研。
一、含胸。含胸有含蓄之意,實際上就是松胸,松胸的實質,就是隔肌的放松,由松而沉。含胸而不在胸,不是佝背凹胸之胸向內凹,而是胸平、肩開、背裹、頭領、肩沉、背拔、脅張的膈肌的松沉。含胸在于裹背、扣肩、虛腋及兩膀的內合。肩開腋自虛,腋虛臂自撐,臂撐背自裹,裹背肩自扣,肩扣膀自合,膀合胸自含,胸含背自拔,背拔則肩沉肘墜。所以說,能含胸能拔背,能拔背能沉肩,能沉肩則能墜肘。沉肩拔背頭自領,頭領身拔膈肌沉,膈肌松沉胸即含,反之亦然。背裹、肩扣、腋虛、脅張、膈肌松沉,胸雖然未動,但胸骨自有上起內吸之感,這樣就使胸腔得到了充分放松,不僅擴展了胸膛,加大了肺擴量,也使呼吸順暢而舒展。膈肌隨呼吸的舒展沉降而鼓蕩,使呼吸遂能加深,并對腹腔的壓力變化也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含胸的主要作用是使胸腔最大限度地放松,縮減呼吸的頻率而擴大呼吸量,增加對身體氧氣的供給,從而滿足身體新陳代謝對氧的消耗,并通過呼吸的調整(主要是膈肌的張馳沉降)改變腹腔壓力的變化,以適應身體運動和發(fā)放勁力的變化。所以,胸松氣則暢,胸含勁則聚。
二、氣沉丹田。氣沉丹田是一種要求也是一種感悟。氣沉丹田是靜養(yǎng)功和內家拳的獨門要求,它與動作要領直接關聯(lián),與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虛領頂勁等要領直接相聯(lián)系,是勁力松沉的一種感覺,并非故意沉氣所為,也并不是所有的拳都要求或必須氣沉丹田的?,F(xiàn)在,有些“挺胸收腹”的外家拳為了迎合時髦也要求起“氣沉丹田”來了,其實這是一種絕對錯誤。因為,氣沉丹田與挺胸收腹兩者之間是不可相融的,前者為腹式呼吸,后者則為胸式呼吸,呼吸時胸挺氣自橫,氣橫則胸逆,兩膀掛力,渾身較力,焉能有沉氣之理?只有腹式呼吸才能使胸不著力,胸松膀松身自松,胸起肩沉氣則順,氣順胸含氣自沉,氣沉自落丹田。所以,沉氣胸勿凸,凸胸膈肌緊,氣必浮,此其一。
其二是,坐胯提襠與頂頭懸形成上下爭拔之勢,小腹之氣海拉長,氣自沉丹田。坐胯乃是腹股溝煞勁,兩胯后縮使尾骨前送,臀部外開前裹,兩胯外撐而使襠部開圓,形成兩股有力而擰踝扣膝、膝挺足蹬與虛領頂勁之百會上領,使腰部向兩端牽拉成身拔之勢;提襠即縮肛、更使尾骨上提并使尾骨尖前移而命門穴后頂,則會陰穴與百會呈上下一線,中正不偏,上虛下實氣自沉,胸腔放松下盤沉實氣自落丹田。提襠縮胯丹田抱力重心下移而使重心穩(wěn)固,整個身體亦自達平衡。所以說,氣沉丹田與含胸是兩個不可分割的要領。打個比喻,胸腔猶如風箱抑或打氣筒,而腹腔則象是儲氣罐,通過腹腔壓力的變化便有了氣的感悟和感知,氣(內力)的應用也是通過愎腔壓力的變化而運用的,腹腔壓力越大氣感越強烈越充實。特別是氣沉丹田的逆腹式呼吸,又稱丹田呼吸,通過腹部的松緊運動帶動呼吸,而使呼吸順拳,從而極利于養(yǎng)生健身與技擊發(fā)力。首先是,通過腹腔壓力的變化,可以堅實臟腑,調整周身血液循環(huán),內壯而外強;其次是,腹腔的自然拉伸增強了腹肌的彈性,吸氣時臟腑穩(wěn)固,呼氣時丹田抱力,不僅提高了抗擊打的能力,同時也強化了打擊力量的爆發(fā)強度,并能使重心穩(wěn)固,運動靈便且能連續(xù)發(fā)力,大大提高了技擊效果。
三、關于氣。氣之一字認識理解最難,古之“氣”乃為宇宙本源,是世界最精微物質;又是一種理念、世界觀、方法論,屬哲學范疇。拳中之氣,與丹道或醫(yī)家之氣又同又不同,氣有先天后天之分,有真氣元氣之說,丹家視氣為能量,醫(yī)家視氣為生命本原,又有營衛(wèi)之別、表里之辯、正邪之分。丹、醫(yī)、氣功皆講子午流注循經(jīng)運行,功家以周天為宗。氣分陰陽,陽者剛而陰者柔,陰陽氣和合乃混元,混元一氣氣自通,混元之氣中正不偏而渾圓,又謂之中氣,中氣即元氣、真氣,亦謂正氣。然不論持何種說法氣之為氣終是自然之事氣血運行亦非人之所為,故說法,氣之為氣終是自然之事,氣血運行亦非人之所為,依筆者體驗,似無必要主觀妄為循經(jīng)周天,強制而為猶如“揠苗助長”,順其自然才是長壽丹。“氣”之一字全在心靜,對于個中之理,拳學先賢早有論述:“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意到氣到力自到”。此即“拳中本無氣,氣而不氣,不氣而氣”之理,意、氣、力乃一,意氣合一,氣力不二,只是分說而有別。拳中之氣無非勁力而已,或稱內勁、內力、內功等等。練“氣”總要歸神,神凝氣則聚,心平氣則和。所謂的“斂氣入骨(髓)”,就是斂神凝神,所以說“練氣歸神”,心清神靜,心浮氣躁,氣在心而不在身。
至于拳中放松后的各種各樣感覺,即所謂的“氣感”,猶如氣功中的“八觸”現(xiàn)象,皆是自然的反應,并無神奇,亦無神秘,更非功夫,萬萬不可以幻為真,以虛為實,若不辨虛幻,執(zhí)著于氣者極易出偏。如前所述,氣乃是一種自然感應,拳中務要順其自然,自然而然,“其中有物,其物有象,恍兮惚兮”,來不拒去不留,要勿忘勿助,若即若離,似是而非,千萬千萬要:勿想氣、勿運氣、勿引氣、勿導氣,只是悉心感悟和體味期間的各種變化的感覺就足夠了,久之氣自知,知而自能用。
所謂的“氣”是隨人的意識、意念(即思維的活動)的變化而變化的,思維意識是生命運動的總樞紐,運動則是靠神經(jīng)傳導和氣血的運行而維系的。身強氣則盛,氣盛血旺人自強,意動形隨氣自生,周身順隨氣則暢,生氣騰騰勁自足,氣依形而生隨形而散,意之所注氣即赴焉,意注氣聚力自生,意氣合一,氣力者不二,所以“氣力”抑或“力氣”,而非運氣使氣所為,盲目的運氣導氣只能傷身害己。拳中之“氣”雖不是指呼吸之氣,但與呼吸息息相關,沒有呼吸就沒有氣感,哪怕是最微弱的呼吸,即便是自己已經(jīng)感悟不到的呼吸(所謂胎息等),其呼吸仍未停止,只不過其息微而不覺,其感深而悟微精而已,丹田呼吸,不僅強化了神經(jīng)的敏感,也增強了周身的協(xié)調和力量的凝聚。含胸和氣沉丹田兩者密不可分,胸腔似如氣的調節(jié)開關,而腹腔則是氣的感應器,氣是由腹腔壓力的變化而自然感應的,而氣的應用則是靠呼吸的調整來完成的,皆是自然而然中之事。拳中“氣”不在氣,惟調身、調息、調心而已,神清心定息如水,若能呼吸順拳并自然,自能一片神行無滯患。“氣而不氣”若得真言入圣途,原來“真氣”乃“虛無”,悉心悟靜心悟,“不氣而氣”自能得拳中之真正元“氣”——內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