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真正體味太極功夫,必須跨過“換勁”這道坎!
換勁是太極拳愛好者必經(jīng)的一個個階段性的感受,在此說的“換勁”是練功習拳中勁力功力的升級替換,不是推手散手中招術(shù)用勁的變換。所謂“換勁”,就是消除平常的多用拙力習慣,以便形成太極拳特有的內(nèi)在勁力。我們要脫開本力的束縛,盡量避免使用拙力,由心靜體松入手,化去體內(nèi)的僵緊蠻力,然后滋生出一種綿軟沉重的太極勁,那么這種換勁的過程就是所謂意在取代本力地位的作用,并不是為了什么而換勁,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不少練拳較長的人都知道,對于傳統(tǒng)太極拳來說,基本功、拳架、推手、散手都要經(jīng)歷各種換勁階段,也有不少人只知道有換勁感受,卻不能掌握換勁的時機,更有一部人認為經(jīng)歷過一次換勁就算是完事了,其實練拳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換勁感受,有時局部疼痛,有時全身都疼痛或渾身酸軟,當然疼痛或酸軟過之后再練拳就大不一樣,那感受是不斷的,有如螺旋的遞進過程,這種疼痛和酸軟就是你練功習拳后質(zhì)變的收獲。
學練太極功夫有一個心知到身知的轉(zhuǎn)化過程,這是因人而異的艱苦過程,常說練拳是化僵積柔的過程,要去掉僵勁。我在不斷的練功習拳實踐中認為就是讓自己累得不想多使用一份力氣去完成動作時,才能真正體會到用意不用拙力的松柔感覺。當力氣沒有用完之前的放松,絕大多數(shù)是主觀認識的松,并非是太極拳達標的松,初學者在練功習拳時肌肉韌帶沒得到充分鍛煉,動作又想盡量到位,特別是對拉拔長、抻筋拔骨產(chǎn)生的酸脹疼痛是正常的身體反映。如果懷疑和懼怕這種反映,而改變動作姿勢,按自己認為輕松舒服的動作去練,就與太極拳失之交臂。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以為有某種舒服感的動作就是自然放松的姿勢動作,這是兩個不同內(nèi)涵的概念。倘若因酸痛沉重難耐,又恢復(fù)到原來狀態(tài),丟掉了練法要領(lǐng)實在可惜。實際上忍耐過了酸痛沉重關(guān),妙境就會出現(xiàn)。太極拳功夫就是在肩、臂、腰、胯、腿、腳在熱麻、酸疼、脹痛的反復(fù)經(jīng)歷中獲得的,唯得法苦練也。
比如站馬步樁,腰塌胯沉時,練過二、三分鐘后就使大腿肌肉酸痛、發(fā)燒或下肢顫抖,這樣才能在難受的時刻把拙力換成不同層次的松沉勁力。待下肢的筋骨強度提高了,血氣的轉(zhuǎn)換質(zhì)量也提高了,自然使初練階段的肌肉酸痛消失或減少。再如練習沉肩墜肘功時,當肩關(guān)節(jié)、肩胛骨不夠松時,可能造成腰背、胳膊肌肉酸痛,這是地球引力用肌肉的酸痛來提醒你身體的這些部位是僵緊的信號,自己宜想方設(shè)法進一步放松肩關(guān)節(jié)和肩胛骨才好,這樣才能在難受的時刻把拙力換成不同層次的松沉勁力。
二十幾年前,一位南寧的拳友與我聊心得體會時說:“前些日子,重點體悟沉肩墜肘,肩膀胳膊酸痛了幾天,較為難受,我以為練傷了,就拿跌打藥酒搽抹了二、三天,不再堅持練下去。過后看了新買的拳書才知道換勁這回事,哎呀!誤用藥酒把我所換之勁搽去了,可惜?。?rdquo;聽來真逗。
有位前輩說:“練習太極拳的初級階段和中級階段,就是要練你的筋骨,磨你的心志,餓你的體膚,只要持之以恒,有了扎實了基礎(chǔ),這太極拳就有望練成了。”所以說換勁是真正體味太極功夫的門坎,能換勁才是入門進階,也有很多不能正確理解認識太極拳練習要領(lǐng)的愛好者,雖練拳多年卻無緣入門進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