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認為小兒夜啼常因脾寒、心熱、驚駭、食積而發(fā)病。(1)脾胃虛寒,癥見小兒面色青白,四肢欠溫,喜伏臥,腹部發(fā)涼,彎腰蜷腿哭鬧,不思飲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細緩,指紋淡紅。治宜溫中健脾。(2)心熱受驚,癥見小兒面赤唇紅,煩躁不安,口鼻出氣熱,夜寐不安,一驚一乍,身腹俱暖,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尖紅、苔黃,脈滑數(shù)。治宜清熱安神。(3)驚駭恐懼,癥見夜間啼哭,面紅或泛青,心神不寧,驚惕不安,睡中易醒,夢中啼哭,聲慘而緊,呈恐懼狀,緊偎母懷,脈象唇舌多無異常變化。治宜鎮(zhèn)驚安神。(4)乳食積滯,癥見夜間啼哭,厭食吐乳,噯腐泛酸,腹痛脹滿,睡臥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膩,指紋紫滯。治宜消食導滯。
方一
[藥物組成]廣木香6克,小茴香6克,紫蘇葉6克。
[適應證]小兒夜啼及小兒睪丸腫脹(鞘膜積液),癥屬寒濕而見腹部欠溫,不吮乳食,夜啼多在下半夜者。
[用法]用水浸泡諸藥10分,再煎5分,每劑煎2次。每日1劑,將2次煎出約液混合,早晚各服1次。
方二
[藥物組成]黨參3-6克,茯苓4克,陳皮3克,白芍6克,蟬蛻4克,鉤藤4-6克,菊花3-6克,木香3克,甘草3克。
[適應證]小兒夜啼。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兩遍合藥液約50-100毫升,頻頻喂服,一般服2-3劑可愈。
方三
[藥物組成]牽牛子7粒。
[適應證]小兒夜啼。
[用法]將牽牛子搗碎,用溫水調成糊狀,臨睡前外敷于肚臍上,用紗布固定,大多當晚即能止哭。
方四
[藥物組成]朱砂0.5克,五倍子1.5克。
[適應證]小兒夜啼。
[用法]兩藥共研細末,再與適量搗爛的陳細茶拌勻,加水少許,捏成小餅狀,外敷于肚臍中,膠布固定,每晚更換1次,一般2—6次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