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濕蘊型
癥狀:本型多發(fā)于冬春或春夏交接之際,甚至延綿至長夏而不愈,斑色較淡,水皰多見,且有滲液及痂皮;常伴口淡無味,食欲不振,身倦神疲,大便溏軟等癥狀。
治療原則:此癥宜選健脾除濕,潤膚化斑方劑。
1五品粥
材料:生苡米50克,赤小豆50克,白扁豆30克,高梁米40克,大蕓豆30克。
做法:先將五品用水泡發(fā)后,放在普通鍋或壓力鍋內(nèi),加水適量煮爛成粥。每日早晚各服一小碗,吃時加冰糖或配咸菜,適口而定。
功效:本五品皆屬健脾除濕,食藥兼顧的良品,長期服用對因脾胃虛弱所導致的皮膚疾病也有良效。
2鍋巴健脾粉
材料:燜飯的鍋巴150克,蓮子肉100克,砂仁10克,山藥120克。
做法:鍋巴焙干炒黃,蓮子肉蒸熟涼干,砂仁、山藥蒸熟焙干,以上干燥之品,共研極細末。每次三匙,用沸水調(diào)沖均勻,以白糖調(diào)味,早晚服食。
功效:鍋巴健脾消食,蓮子補脾養(yǎng)心,砂仁補脾行氣,山藥健脾除濕。諸品配伍使用,可奏益脾除濕,阹癍止癢之功。
3扁豆苡仁湯
材料:扁豆20克,苡仁20克,藿香20克,紅糖適量。
做法:先將藿香水煎10分鐘后濾渣取汁,再將扁豆、苡仁放入藥汁內(nèi)同煮至爛熟,加入適量紅糖調(diào)味食用。
功效:此方具有補脾胃,祛濕熱,止癢除斑之功效,適用于初秋脾虛濕困所致之皮膚騷癢、紅斑濕疹、食少腹瀉、水腫腹脹、風濕痹痛等癥。
寒濕侵襲型
癥狀:每于氣候寒冷或潮濕時發(fā)作或病情加重,氣候轉(zhuǎn)暖時癥狀減輕或消失。皮疹的顏色較暗,皮膚表面溫度偏低,關節(jié)疼痛,下肢沉重,手足發(fā)涼,身體惡寒喜暖。
治療原則:此癥宜采用溫里散寒,除濕化斑法食治。
1當歸羊肉湯
材料:羊肉500克,當歸30克,生姜30克,桂枝10克。
做法:將羊肉切塊,焯去血水,與當歸、生姜、桂枝共入清水中,加入黃酒、蔥、鹽等調(diào)料;以大火燒沸10分鐘,撇去浮沫,改用文火燉2小時;待羊肉爛熟為度,裝盤即可食用。
功效:當歸補血和血、生姜溫里散寒,羊肉益氣補虛,桂枝溫經(jīng)通絡,共同達到扶正驅(qū)寒、以御外邪之目的。
2良姜燜雞
材料:雄雞1只,高良姜20克,鎖陽10克,黃芪15克,食鹽、紹酒、生姜、蔥白、醬油等調(diào)料適量。
做法:將雄雞宰殺后收拾干凈,雞皮上用醬油抹勻,以八成熱油炸至皮呈金黃色撈出;用溫水洗去油膩,放入砂鍋內(nèi),加放良姜、鎖陽、黃芪及諸調(diào)料,再加清水適量,用中火燒沸,改用小火燜至雞熟取出,潷出原汁濾凈倒在雞上即可。
功效:雄雞溫中益氣,黃芪益氣固表,合而用之,可增強人體抵御寒冷潮濕的體質(zhì),達到預防和治療的目的。
3芡實紅棗花生湯
材料:芡實60克,紅棗15枚,花生仁30克。
做法:先將上述三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然后放入紅糖煎至爛熟即可食用。
功效:芡實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易于被人體吸收,與具有養(yǎng)脾健胃的紅棗、花生合用,對調(diào)整改善和恢復夏季因食生冷之品所致的腸胃功能減退引起的皮膚紅癍有一定療效,為除濕化斑之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