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腹瀉、便秘交替出現?
首先,我們要知道調節(jié)腸道(也包括其他內臟)的神經叫“植物神經”,中樞神經特別是大腦的高級神經活動與內臟的聯系,是通過這些植物神經直接或間接地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的。所謂“間接地”,就是說中間要通過內分泌腺的分泌功能發(fā)揮效應。
植物神經有兩類,一類是交感神經,一類是副交感神經,兩者的作用既有不同,又是相輔相成的。例如,交感神經能抑制腸道的運動和分泌功能,而副交感神經卻可以增強腸道的運動和分泌功能。
當腸道的某一部位發(fā)生“器質性”或“功能性”改變時,就會對植物神經產生刺激,植物神經系統(tǒng)把這些連續(xù)不斷的刺激信號沖動傳到大腦皮層,時間長了又可導致大腦皮層的調節(jié)功能紊亂,副交感神經中樞便會乘機從大腦皮層的控制下解脫出來,興奮性增強,受它支配的腸道運動加快,患者出現腹瀉;該神經興奮過久,可因“疲勞”而逐漸衰退并轉為抑制,腸道肌肉也就慢慢地松弛下來,蠕動減弱,結果又引起便秘。
這種便秘臨床上稱為“弛緩性便秘”,而有些疾病由于副交感神經中樞受到刺激物的強烈刺激而處于極度興奮狀態(tài),使結腸遠端持續(xù)痙攣,結果引起“痙攣性便秘”。
這種患者往往排出很細的帶狀大便或羊糞蛋樣大便。結腸的痙攣繼續(xù)加深,腸道蠕動又復增,大便由便秘又轉為腹瀉,由此周而復始。
由此可以看出,凡是腸道運動功能紊亂的患者,便會出現有時便秘(腸蠕動緩慢),有時腹瀉(腸蠕動過快),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哪些疾病會導致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腸結核
本病一般見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病變部位主要位于回盲部,也可累及結腸及直腸。腸結核主要包括3種類型,潰瘍型腸結核、增生型腸結核以及混合型腸結核,潰瘍型腸結核常伴腹瀉、糞便糊樣,多無膿血,不伴里急后重。有時會腹瀉與便秘交替。增生型腸結核以便秘為主。
■糞塊填塞
以中老年人為多,在便秘時,腹部隱隱脹痛,每有便意,卻不能如愿。在左下腹可摸及一個長形的硬塊,有時又會突然發(fā)生水樣腹瀉。當糞塊排盡后,左下腹的腫塊則迅速消失,腹瀉亦隨之停止。其實,這腫塊是糞塊留滯在腸腔的表現。這種腹瀉系假性腹瀉。
■結腸癌
在中老年人中為多。無論發(fā)生在橫結腸、左曲結腸、右曲結腸等部位,都可出現體重明顯下降、貧血非常顯著、乏力納呆以及腹部不同程度的疼痛。如橫結腸癌,常在臍周可捫及能移動的與大便沒有關聯的腫塊。如左曲結腸癌早期,在不完全性腸梗阻時,雖然也有交替性便秘和腹瀉的癥狀,但是其腹部腫塊卻不易摸及。如右曲結腸和盲腸癌腫,都可以在腹部右側容易捫及腫塊。
■腸易激綜合征(IBS)
IBS是一種以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yōu)樘卣鞫鵁o器質性病變的常見功能性腸病。主要分為腹瀉型、便秘型和混合型。腹瀉型IBS常排便較急,糞便呈稀水樣,一般每日3-5次,少數嚴重發(fā)作期可達十余次,可帶有黏液,但無膿血。部分患者腹瀉與便秘交替發(fā)生。便秘型IBS常有排便困難,糞便干結、量少,呈羊糞狀或細桿狀。
■腸梗阻
兒童中多見的是腸套疊、蛔蟲阻塞癥,中老年人中多見的疝氣、腸粘連癥、腫瘤等都可引起腸梗阻。在腸腔不完全阻塞時,因梗阻近側的腸道受累發(fā)炎,所以交替性便秘和腹瀉也是常見的。當腸腔梗阻逐漸增加時,可發(fā)生便血和假性腹瀉。
■肝硬化
有慢性肝炎者易患。一天2-3次大便,總是以稀薄為主,有時可出現油花樣糞便。幾天大便不通所解下的糞塊,大多是堅硬、淺黃色和不消化食物為多。
■區(qū)域性回腸炎
患者在20-40歲之間為多,其特征是常有發(fā)熱及陣發(fā)性腹絞痛,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X線片可見回腸呈打結狀、小腸曲膨脹、盲腸近側可呈殘缺鋇影和狹窄。
上述這些疾病,不僅都有交替性便秘與腹瀉的癥狀,并且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現象。因此在使用止瀉藥,止痛藥及瀉藥時,必須謹慎為好,以免延誤對因治療。
此外,便秘患者服用某些藥物后可能腹瀉,停用藥物后往往又出現大便干燥,甚至便秘;便秘患者使用灌腸術進行通便時可能出現腹瀉,停用灌腸術后又常出現便秘。
總之,一旦出現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的情況,要立即引起足夠的重視,盡早做一次腸鏡檢查,以明確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