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云(1919-2000),男,漢族,教授,主任醫(yī)師。第一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著名中醫(yī)兒科學專家。曾任天津中醫(yī)學院(現(xiàn)天津中醫(yī)藥大學)院務委員會委員,河北中醫(yī)學院老專家委員會委員,河北省中醫(yī)學會副理事長。
馬新云出生于儒醫(yī)世家,譽滿津門,素有“馬家兒科”盛名,至今四世業(yè)醫(yī)已有100余年歷史。其學術思想主要源自北宋名醫(yī)錢乙,最推崇的理論是《小兒藥證直訣》的五臟辨證法。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特點,頗有臨床指導意義。
治病求本必護胃氣
《素問·玉機真臟論》云:“五臟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李杲曰:“諸病從脾胃而生。”吳登在《不居集》中云:“故凡查病者,必先查脾胃強弱,治病者必先顧脾胃勇怯,脾胃無損,諸可考慮。”故馬新云無論治療內(nèi)傷虛損,還是外感傷食,皆注意顧護脾胃。嘗謂:“脾胃為臟腑之本,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化生氣血津液以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脾胃健,五臟則安,故醫(yī)者治療不可不察脾胃之虛實。”
尤其脾胃不足乃小兒生理之特點,如苦寒攻瀉之品入胃,恐傷其胃,使其胃氣受損,升降失調(diào),而出現(xiàn)厭食,惡心嘔吐等癥,故多在清熱解毒藥中配以護胃之三仙、厚樸、砂仁、陳皮、雞內(nèi)金之類。
他認為小兒用藥量宜輕,以調(diào)理脾胃為先,不可妄用滋膩之品。如馬新云曾說:“小兒用藥量不可過大。以防傷其胃氣,尤其苦寒重墜之品更要慎用,不得已而用之,但量要小,中病即止”,“虛損之候亦不妄用滋膩之品,要以調(diào)理脾胃為先,俾脾胃運化正常,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以健全。若一概補之,脾不得運化,也無濟于事。”強調(diào)兒科醫(yī)者,首重胃氣,不可貿(mào)然攻下,以損脾胃。
四診合參舌診為要
馬新云在診斷中強調(diào)四診合參,并重視舌診的重要性。嘗謂:“四診之中以望診為先,望而知之謂之神也。望診之中舌診為要,小兒險惡重證,于迷離疑難之時,往往脈證不一,加之小兒哭鬧不安,診脈更為困難,此時唯舌可驗。如舌色之深淺、苔之潤燥,昭若冰鑒,最可為憑。”
他驗舌于傷寒、溫病,辨證用藥,每獲良效。如傷寒發(fā)熱,舌質(zhì)鮮紅少苔,伴高熱嚴重、氣急鼻煽,用麻杏石甘湯加金銀花、連翹、鮮蘆根、梔子、黃芩、魚腥草;舌質(zhì)淡紅苔白者則加橘紅;舌質(zhì)紅燥而干乃陰液耗傷,多用鮮生地汁、石斛、玄參、知母養(yǎng)陰增液。
馬新云重視錢乙五色診法并有所發(fā)揮,提出:“小兒眉間發(fā)青,多風氣盛,多主重病或發(fā)高熱,驚風需防于患;兩眼瞼下垂為水濕上泛,膀胱氣化失司;兩下眼瞼發(fā)青或發(fā)黑暈為脾虛濕困;鼻端發(fā)紅或黃如橘色為濕熱內(nèi)蘊;發(fā)結如穗為積滯不消。”體現(xiàn)了望診在兒科診斷中的重要性。
外感解表中病即止
小兒外感為兒科疾病之首。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又為稚陰稚陽之體,一旦護理不當易被邪侵,輕者咳嗽、流涕,重者發(fā)熱、咳喘、納呆厭食,治療時在表者疏風解表,入里者可表里兩解。但“傷寒下不宜早、溫病下不宜遲”,故傷寒發(fā)熱、惡寒無汗、頭項強痛以麻黃湯汗而發(fā)之,汗出惡風營衛(wèi)失調(diào)者,多以桂枝湯取效。
但無論哪種方法均應中病即止,不得久用,因麻黃湯發(fā)汗解表,目的在于通過發(fā)汗而祛邪,病隨之而愈。若已發(fā)汗復發(fā)汗者必會傷陰,導致氣陰不足。桂枝湯專為表虛營衛(wèi)失調(diào)證而設,如服桂枝湯汗止不惡風,則不宜再用,緣多用使毛孔收閉,邪閉于內(nèi)不得發(fā)散于外,病不能速愈。
又如外感風熱并見便秘溲赤者,可解表通下共用,但是便下熱結后,應隨之停藥,改為扶正達邪之劑,以防攻邪傷正。中病即止是從小兒脾肺不足,胃氣不健考慮的,由于生理上的不成熟,則不能耐受苦寒攻下之品,如病情須用也要恰到好處,以既能祛邪又不傷正方不致誤。
“輕開救”治小兒肺炎喘嗽
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清靈撥動理嬌臟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衛(wèi)外不固,六淫侵襲,郁閉肺氣,邪熱爍津成痰,阻于氣道而為肺炎喘嗽。葉桂云:“上焦藥味宜以輕。”吳鞠通言:“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馬新云認為:治位高嬌嫩之肺臟,妙在輕清靈動,輕可去實,且不傷正,此葉、吳之遺旨,實為必須師從之法。
宗上之旨,他據(jù)多年臨床經(jīng)驗,自擬肺炎Ⅲ號治療風溫襲肺引起肺氣失宣之痰喘輕證。方藥組成:桑葉8~10克,杏仁6克,連翹8克,薄荷6克,牛蒡子6克,桔梗6克,前胡6~8克,炙枇杷葉8克,蘆根10克,甘草2克。
輕可去實,桑葉、薄荷、牛蒡子、連翹諸藥氣味輕薄,清靈活潑,皆為宣肺透邪,宣暢肺閉之佳品;蘆根,中空質(zhì)輕,性涼津充,善清肺中郁熱,兼潤其津;余如桔梗之宣散,杏仁之苦降,均可配伍其中,共奏輕清宣透,宣肺化痰之功。此方經(jīng)400余例輕型肺炎及肺炎早期患兒的治療驗證,療效較好。
宣肺透邪,肅肺瀉熱,旨在宣肅開肺閉
六淫外襲,痰熱內(nèi)閉,氣道阻塞,咳喘氣急,皆肺失宣肅之用,肺氣郁閉為病機之關鍵。宣肺透邪,肅肺瀉熱,皆開門逐盜,祛邪寧肺之意。
肺氣失宣,多為風寒、風溫兩因。風寒閉肺者治宜辛溫解表,宣肺化痰,方選華蓋散加減,藥用:麻黃、杏仁、桑白皮、橘紅、茯苓、紫蘇葉、甘草。風溫閉肺證宜審其輕重分途而施:風溫閉肺輕證治宜辛涼輕劑桑菊飲,疏風散熱,宣肺止咳,痰多加浙貝母、旋覆花,咳重加炙枇杷葉、前胡,咳甚重用桔梗,便秘用瓜蔞仁,熱重加淡豆豉;風溫閉肺重證,宜用辛涼重劑麻杏石甘湯,以宣肺泄熱、祛痰平喘,熱重者加金銀花、連翹、鮮蘆根,痰多加松蘿茶或陳細茶、瓜蔞仁、竹瀝水,咽部紅腫加山豆根,口渴甚加天花粉。
外邪雖解,痰熱壅盛閉肺,癥見壯熱汗出,氣喘鼻煽,喉鳴痰壅,張口抬肩,口唇紫紺,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指紋紫黑,脈來洪數(shù)。急宜瀉肺祛痰,通腑泄熱。方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加味。葶藶子用白者,祛痰平喘之力尤良。加石膏、知母以清熱,瓜蔞仁通便,桑白皮瀉肺,痰熱清則喘嗽自愈。
若失于疏解,痰熱內(nèi)盛,內(nèi)陷心營,癥見高熱神昏,喘急紫紺,譫語煩躁,或項強抽搐,兩目直視,指紋青紫,急當清心開竅,祛痰熄風。方用銀翹鉤藤湯加減,藥用:金銀花、連翹、貝母、鉤藤、白芍、桑葉。痰多加天竺黃;嘔吐加竹茹;抽搐加羚羊角、蜈蚣;神昏灌服安宮牛黃丸,開竅醒神;便秘者用紫雪散。
溫陽救逆,益陰斂津,固本扶助稚陰陽
小兒稚陰未充,稚陽未長,邪熱過盛,或過用克伐,均易耗陰傷陽,致變證叢生。若患兒在病程中突然面色蒼白而青,呼吸短促,額汗不溫,四肢逆冷,脈沉弱細數(shù),指紋紫黑,透關射甲,此稚陽消亡之重證,急宜溫陽益氣,救逆固脫。先以人參湯濃煎服下,繼以參附龍牡湯回陽固脫,待陽回神安,再議緩調(diào)。
若熱盛劫奪真陰,患兒身熱面赤,汗出如油而黏,神志恍惚,喘促氣淺,舌紅絳無苔或黑黃干燥。此元陰欲竭,急用生脈散加黑錫丹即刻灌服,救陰斂津,固稚陰而斂稚陽,以防陰竭陽脫。但應注意扶陽而不傷陰,滋陰而不伐陽,俾其陽秘陰固,正氣漸復而愈。
“輕”、“開”、“救”之治,臨證宜靈活掌握,視輕重緩急而施,輕清治肺,有輕以去實之妙用,無過藥傷正之弊端;開閉祛邪,為開門逐盜而設,防邪熱內(nèi)閉之虞;救陰扶陽,則為應變之法,常挽患兒于垂危之際。誠能融匯諸法,權衡利弊,審慎用藥,則于小兒肺炎喘嗽之治,思過半矣。
1.提高新陳代謝,緩解疲勞,對抗壓力;2.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平衡;3.清除自由基,提高抵抗力;4.美容養(yǎng)身;5.增強記憶力;6.維護泌尿系統(tǒng)健康
健客價: ¥283降血糖,降血脂,清腸排毒。
健客價: ¥155膳食補充劑。
健客價: ¥46具有促進大腦代謝,提高學習能力,保護大腦等作用。
健客價: ¥129用于治療自然或術后絕經(jīng)所致的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
健客價: ¥115買2送1 買5送3送的都是原品 建議按照周期購買 旗艦店品質(zhì)
健客價: ¥98買套餐更優(yōu)惠 修正推薦 旗艦店品質(zhì) 修正的 良心的 放心的 管用的
健客價: ¥186散風祛濕,活絡止痛。用于風寒濕痹,四肢麻木,周身疼痛,腰膝無力,步履艱難。
健客價: ¥10行氣解郁、和血止痛。
健客價: ¥19行氣解郁,和血,止痛。用于肝胃氣痛,食少嘔惡,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撲傷痛。
健客價: ¥62改善睡眠質(zhì)量,延緩衰老,提高免疫力,調(diào)整時差生物節(jié)奏。適用人群:睡眠質(zhì)量差,免疫力差,及需要倒時差的人群。
健客價: ¥149能夠分解色素,減輕皺紋,減緩衰老,改善免疫力等作用。
健客價: ¥2891、抗衰老、美容養(yǎng)顏、保持肌膚彈性補水 2、修復皮膚受傷的膠原和彈力纖維,防止皮膚皺紋使皮膚光滑有彈力 3、有效去黑斑老年斑,促進皮膚細胞再生恢復肌膚彈性
健客價: ¥129富含免疫球蛋白
健客價: ¥222祛風散寒,除濕通絡。用于風寒濕閉阻所致的痹病,癥見關節(jié)疼痛、腫痛、屈伸不利、局部畏惡風寒、肢體麻木、腰膝酸軟。
健客價: ¥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