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道德經(jīng)》與人生的關(guān)系,必須先從經(jīng)名說起。何謂道?何謂德?何謂經(jīng)?本來老子所留下的五千言無名,正如開篇第一句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乃清凈心,未始有封啊,安什么名!《道德經(jīng)》乃西漢一個叫河上丈人的注釋者所安的名,老子的文本來未始有封,一下變成以為有封了。既然已經(jīng)有了名兩千多年了,我們就姑且用這個名吧。這個經(jīng)名是何意思呢?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呢?兩千多年來,世人一直都在用儒家概念的道德理論沿襲和傳承著,認(rèn)為這是老祖宗的傳統(tǒng)文化,殊不知從西漢的河上丈人一開始就把我們的思維認(rèn)識引邪了十萬八千里,為什么呢?因為道是離心意識的,你一動念,一有了思維就不是道了,你如果有過道的體念,自然就會明白。佛教禪宗在對道的闡述中說:“開口即錯,動念即拐。”道是言語道斷的,不可思議的,是不可以動念頭去思維、去議論的。所以,儒家理論的道德概念是不可以用來注釋《老子》中的“道”與“德”的。因為儒家學(xué)說是世間學(xué)問,屬世間法,而這《道德經(jīng)》中的“道”與“德”是出世的,屬出世法,兩不相挨??梢哉f,沒有親身體念過“道”的,沒有明心見性的人是不懂“道”的。所以,《道德經(jīng)》開篇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屬于世間的一切法門。當(dāng)然,竟管這樣,我們的先圣古德們悲愍眾生,在“不言之教”的基礎(chǔ)上開辟了假借、寓言、譬喻來開導(dǎo)后人。“道”和“德”就是上古之人假借這兩個字來代表譬喻所要代表的那個無形無相,不可見也不可觸摸,而且想都不能去想的、既虛無而又真實、永恒、實在的如是“這個”。具有大悲心的佛教,為了蕓蕓眾生,為了方便,建立了權(quán)實之分。實就是實像,也就是真相,真道;權(quán)則是權(quán)且、方便、借用、假比。此篇《道德經(jīng)》,包括《莊子》,甚至那浩瀚的佛經(jīng),都是權(quán)且借用這些文字,為了方便,把“道”從無量個角度來譬喻比方給世人,啟發(fā)世人開悟。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期開創(chuàng)的“不言之教”從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便已失傳,所幸的是古印度佛教的“不言之教”卻在中國生根開花,被傳承下來,這就是中國佛教的禪宗。那言語道斷、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教外別傳的、讓你直見本性、見性成佛的“不言之教”到今天還在被中國人傳承和保存著,這真乃人類之幸??!可惜現(xiàn)在世人的心太雜亂,我見太重,根性太低,要了解“道”之真相,還得先暫且借用這些文字、語言來啟蒙啟蒙,還得先讀讀佛經(jīng),讀讀注釋正確的《道德經(jīng)》、《莊子》為好。
說到這里,我們再回過頭來說何為道?何為德?何為經(jīng)?經(jīng)者,圣人之語也。佛家是這么解釋的。那什么是道呢?道雖然不能用語言來回答,但方便、權(quán)且、譬喻是可以的,就象古人用“道”字來代替一樣,我現(xiàn)在不妨直說:道就是你自己的本來面目,道就是你那沒有開始也沒有結(jié)束的、從來也不會離你而去的、永恒不變的原始本心。佛家稱本性,明心見性的性,也叫清凈心、佛、如來、本覺、本尊、法身、禪。你的本來面目原本就是道,由于受世間萬物的牽引,原本清凈寂滅的道體本性便有了萬物之象,心開始動了,本來無為的原始本心便成了隨世間萬物而動的思維和世俗欲念、觀點和知見。無為成了有為,本來清凈不滅的道體卻隨世間萬物的生滅而生滅。出世便成了入世,道就這樣消失不存了。道實際上就是你自己那原始未動,沒有被染污的本心、本性。除了你自己這原始本心之外,外面沒有道。佛家有句話:“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此句出自于《觀無量壽經(jīng)》。所以,道就是心,心就是道,它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道不是學(xué)問,道也不是哲學(xué),更不是宗教。因為道是非主觀意識的,道也非客觀意識的;道是非形象思維的,也非邏輯思維的。道是離心意識的,道是非離心意識的,道是非起心動念的,道是非非起心動念的。如何是道?怎樣才是我們的本性?你有道的體念,你明心見性了,就自然明白。其實得道見性是很簡單的事,息心滅念即成。佛家有句話形容得很好:暗室雖有千年不見陽光,要想使它光明起來也很簡單,打開窗戶即成。但我們修道不要修錯了對象,迷信外面有什么道,心向外求,而不去修心,不從心上下功夫,息滅心中的妄念,心有求卻終不可得啊。迷信是得道的最大障礙,道是徹底地反對迷信的,因為你只要有一絲一毫的迷信,你永遠也是不可能得道的。道究竟在哪里?道就在你開口閉口之間,你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伸胳膊伸腿,哈欠撓癢,無時不在道中,無時不是與道為伴,因為你自己的根本,你的本性就是道嘛,只因你自己念頭不斷思維頻頻,你已自己不認(rèn)識自己了。好比你睜大眼睛到處去看、到處去尋找你的眼睛在哪兒一樣。道就是你自己,離開你自己外面沒有道。道就是你自己原始未動的、從來不會改變的根本之心,離開這個心,外面沒有道。這心當(dāng)然不是指心臟器官這個心。我們的心本來是道,由于我們的心早已不清凈了,早已不是原始本心那個清凈無為的道體狀態(tài),它已被各種知見、欲念、或是或非、分別執(zhí)著染污了。你現(xiàn)在的心,念頭不斷生起,思維象野馬一樣狂奔不息,甚至連夜晚睡覺也因夢而思緒不止。如果你的心一旦能夠寂靜下來,心真的清凈了,那么你的原始本心——道便又恢復(fù)了。所以佛家有句話叫:“有念是凡夫,無念是圣人。”就看你有沒有清凈心。佛家常常對弟子開示說:“小人冤枉是小人,圣人樂得成圣人。”心都是一樣,世人干嗎去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古來的智者明白這點,樂得個心里清凈無為,安祥省心,清閑無意地落一個天人合一、與道同體的圣人作作,何樂而不為!這就是道,道就這么簡單,道并不遠離于你,人人都一樣,你的本來就是道?。⌒薜肋@種說法實際上不準(zhǔn)確,說修道不如說恢復(fù)道,道本身是不用修的,因為修是世間有為法;說恢復(fù)道也不準(zhǔn)確,因為恢復(fù)也是念頭,不如息心無為,守心滅念就行了,這樣就步入正行了。道就是這樣,清凈心就是這樣恢復(fù)的。
我們再來說說“德”?!豆茏?middot;心術(shù)上》:“德者道之舍。”意思是說德是道的載體。實際上德和道是一體的兩種說法。道是體,德是相,無為是用,三者構(gòu)成體相用之三位一體的關(guān)系。比如太陽本體為道,它的光熱它的整個內(nèi)外部的能量、質(zhì)量,以及它的形體,甚至功用,對宇宙太空的作用,對地球萬物生靈的影響就是德。道和德是一個體的兩種不同用法和不同名稱,無為是道和德的體現(xiàn)。道和德乃是一體的,德者德能,有道即有德,失道及失德;有德即有道,道是清凈心,也就是說只有具備清凈心的人才能是有德之人。所以古時候的修行人稱得道之人為大德,而沒有得道之人是不配稱德的。凡得道之人,他的智慧德能一并具有,最起碼他的見惑和思惑斷了,在這世間再也沒有什么見思煩惱來障礙他了。這就是德的體現(xiàn),這就是道德。那么這部《道德經(jīng)》到底說了些什么呢?《道德經(jīng)》五千言從頭到尾只講了一個“心”字,這就是我們的原始本心,每位眾生的本來面目?!兜赖陆?jīng)》從各個不同角度講“心”,從各種不同的處境、心態(tài)、地位、境界講如何處心,講如何保持住原始本心的清凈無為的本來狀態(tài),沒有一個字離開過心而言它?!兜赖陆?jīng)》同佛教的《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一樣,它是中國版的《心經(jīng)》,老子版的《金剛經(jīng)》。再加上莊子版的《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如《逍遙游》、《齊物論》、《大宗師》,三者可謂異曲同工矣。毫無疑問,佛道兩家的頂尖人物在道的問題上同論一事,同敘一理,沒有什么可分別的。偉哉!善哉!中國佛教在唐代以前用《楞伽經(jīng)》來證道,你說你明心見性了,你看得懂《楞伽經(jīng)》嗎?若看不懂,那么你沒有見性。其實《心經(jīng)》也是用來證道的,你說你見道了,那么你見道時的境界與《心經(jīng)》上描寫的一致嗎?若不一致,那么你沒有見道。現(xiàn)在這篇《道德經(jīng)》也可用來證道,你說你得道了,那么你看得懂《道德經(jīng)》嗎?你懂“不言之教”嗎?你會“不言之教”嗎?若不懂不會,你就沒有得道。莊子的《逍遙游》、《齊物論》、《大宗師》也是一樣,若你真正見了性,那么你的見惑和思惑就斷了,看經(jīng)書就沒有了障礙。不管是《楞伽經(jīng)》、《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也好,還是《道德經(jīng)》、《逍遙游》、《齊物論》、《大宗師》也好,都不在話下,你可以成為一個大通家。因為你見了性,體驗了道,觀照到了原始本心,一模一樣,有什么看不懂的。
既然《道德經(jīng)》從頭到尾全部都在講我們自己的這個心,那么《道德經(jīng)》對我們的人生來說是多么的至關(guān)重要。我們的心本來清凈,我們的心本來無念無為無相無我,祥和安寧。然而卻隨著世俗流轉(zhuǎn),以至到了物欲橫流,知見如山的今天,我們的心早已變得丑陋不堪。好在老子給我們留下了這部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老子在經(jīng)中苦口婆心地指導(dǎo)我們?nèi)绾位謴?fù)其本來面目,如何復(fù)原其和諧安祥的無為大道,如何把握好和諧人生。《道德經(jīng)》曰:“……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等等。無處不顯示出我們本性的祥和安寧、與世無爭、隨順自然、清凈無為的至善境地,甚至整個篇幅都大放其和諧人生的智慧光芒。如果我們世人都照《道德經(jīng)》那樣恢復(fù)其清凈心,把握住無為大道的和諧人生,人人便都是圣人,那世間還有什么是非、爭斗、戰(zhàn)爭和仇恨,人與人之間都互相把好處讓給別人,人人都隨順大眾,隨順眾生,人人都以無為之清凈心而無不為世間一切隨緣而來之事,而不求回報,不爭所利。這樣的社會是什么社會!人人都是大智慧者,人人都是諸上善人,這是何等的和諧社會,何等的和諧人生!其實《道德經(jīng)》所描寫的并非是可望而不可及,我們每個人的本來面目本來就是這樣,我們的人生本來就應(yīng)該是最和諧的人生,社會本來就應(yīng)該是最和諧的社會?!兜赖陆?jīng)》只不過把我們忘記了的本來面目告訴我們,并教我們怎樣去恢復(fù)它。煩惱的人生不屬于我們,和諧人生才是我們的根本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