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五)
政曰:君子不與人謀之則已矣,若與人謀之則非道無由也。故君子之謀能必用道,而不能必見受;能必忠,而不能必入;能必信,而能必見信。君子非人者不出之于辭而施之于行,故非非者行是,惡惡者行善,而道諭矣。
1.2大道(文王問第八)
政曰:昔者文王問于鬻子,敢問人有大忘乎?對曰:「有?!刮耐踉唬骸父覇柎笸魏??!瑰髯釉唬骸钢渖碇異憾桓囊?,以賊其身乃喪其軀。其行如此,是謂之大忘?!?/p>
1.3貴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
昔之帝王所以為明者,以其吏也。昔之君子,其所以為功者,以其民也。力生于神,而功最于吏,福歸于君。昔者五帝之治天下也,其道昭昭若日月之明然,若以晝代夜然。故其道首首然,萬世為福、萬世為教者,唯從黃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君王欲緣五帝之道而不失,則可以長久。
1.4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
圣人在上,賢士百里而有一人,則猶無有也。王道衰微,暴亂在上,賢士千里而有一人,則猶比肩也。
1.5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三)
故曰:民者,賢、不肖之杖也;賢、不肖皆具焉。故賢人得焉,不肖人休焉,杖能側(cè)焉,忠信飾焉。民者、積愚也,雖愚、明主撰吏焉,必使民興焉。士民與之,明上舉之;士民(若)〔苦〕之,明上去之。故王者取吏不忘必使民唱然后和。民者、吏之程也,察吏于民然后隨。政曰:民者、至卑也,而使之取吏焉必取所愛,故十人愛之,則十人之吏也;百人愛之,則百人之吏也;千人愛之,則千人之吏也;萬人愛之,則萬人之吏也。故萬人之吏撰卿相矣。卿相者、諸侯之丞也,故封侯之土秩出焉。卿相者、侯之本也。
2鬻子卷下
2.1曲阜(魯周公政甲第十四)
政曰:昔者魯周公曰:吾聞之于政也,知善不行者謂之狂,知惡不改者謂之惑。夫狂與惑者,圣王之戒也。
2.2道符(五帝三王傳政甲第二)
不肖者、不自謂不肖也,而不肖見于行,雖自謂賢,人猶謂之不肖也。愚者不自謂愚,而愚見于言,雖自謂智,人猶謂之愚。
2.3數(shù)始(五帝治天下第七)
昔者帝顓頊年十五而佐黃帝,二十而治天下。其治天下也,上緣黃帝之道而行之,學黃帝之道而常之。昔者帝嚳年十五而佐帝顓頊,三十而治天下。其治天下也,上緣黃帝之道而明之,學帝顓頊之道而行之。
2.4禹政(...第六)
禹之治天下也,得皋陶,得杜子業(yè),得既子,得施子黯,得季子寧,得然子堪,得輕子玉。得七大夫以佐其身,以治天下,以天下治。
2.5湯政(天下至紂第七)
湯之治天下也,得慶誧、伊尹、湟里且、東門虛、南門蝡、西門疵、北門側(cè),得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二十七世,積歲五百七十六歲至紂。
2.6上禹(政...第六)
禹之治天下也,以五聲聽。門懸鐘鼓鐸磬,而置鼗,以得四海之士。為銘于簨,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教寡人以義者擊鐘,教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語寡人以獄訟者揮鼗?!勾酥^五聲。是以禹嘗據(jù)一饋而七十起,日中而不暇飽食,曰:「吾猶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故且运暮V拷灾痢J且杂懋敵?,廷間也可以羅爵。
2.7道符(五帝三王傳政甲第五)
夫國者、卿相世賢者有之,有國無國智者治之,智者非一日之志,治者非一日之謀。治志治謀,在于帝王,然后民知所保而知所避。發(fā)教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上下相親謂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謂之信,除去天下之害謂之仁。仁與信,和與道,帝王之器。凡萬物皆有器。故欲有為不行其器者,雖欲有為不成。諸侯之欲王者亦然,不用帝王之器者不成。
2.8湯政(湯治天下理第七)
天地辟而萬物生,萬物生而人為政焉。無不能生而無殺也。唯天地之所以殺人不能生,人化而為善,獸化而為惡。人而不善者謂之獸,有天然后有地,有地然后有別,有別然后有義,有義然后有教,有教然后有道,有道然后有理,有理然后有數(shù)。曰有冥、有旦、有晝、有夜。然后以為數(shù)。月一盈一虧,月合月離以數(shù)紀,四者皆陳以為數(shù)治。政者、衛(wèi)也,始終之謂衛(wèi)。
2.9慎誅(魯周公第六)
昔者,魯周公使康叔往守于殷,戒之曰:「與殺不辜,寧失有罪。無有無罪而見誅,無有有功而不賞。戒之!封!誅賞之慎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