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鎖骨下肌的保護,一般無血管神經(jīng)損傷。鎖骨骨折大多為間接暴力所致,跌倒時手掌或肩外側(cè)著地,所產(chǎn)生的傳遞暴力作用于鎖骨,造成鎖骨中外1/3交界處或中1/3骨折。來自前方或上方的直接暴力也可造成鎖骨骨折,較為少見。鎖骨骨折線多為橫形、斜形、粉碎型及兒童的青枝骨折,成人骨折后發(fā)生兩端重疊移位,近折段因胸鎖乳突肌牽拉向上、向后移位,遠段受重力及肌肉作用向下、內(nèi)、前移位。
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
有明確外傷史。局部腫脹,疼痛明顯,瘀斑廣泛,壓痛,鎖骨上下窩豐滿變淺,呈特征性姿勢,患肩向下、向內(nèi)、向前傾斜,健手托住患肢,頭偏向患側(cè),下頜轉(zhuǎn)向健側(cè)?;紓?cè)上肢不敢活動,患兒則在牽拉患肢或穿衣袖時啼哭。皮下即可觸及移位的骨折斷端,有骨擦音。投照鎖骨的正位片可明確骨折的位置及移位情況。
治療
1.正骨手法兒童青枝骨折或無移位的骨折,僅用三角巾懸吊患肢,并在腋下放一塊折迭好的毛巾,再用繃帶將上臂固定于胸臂即可,時間2-4周。
移位的骨折,可觸及骨斷端及突起的骨片,復(fù)位時令病人取坐位,雙手插腰,拇指在前,挺胸抬頭,雙肩盡量上提后伸。助手立于患者背后,一腿屈膝后足踏凳緣上,以膝頂住患者背部正中約第3-5胸椎處,雙手分別把住傷員兩肩外側(cè),用力向后、向外上方搬拉,3-5分鐘后待重疊移位牽開,術(shù)者面向患者,以兩手拇、食指分別摸清骨折兩端,用提按矯正前后移位,以推擠整復(fù)上下移位,但不必強求完全解剖復(fù)位。
2.外固定方法肩“8”字繃帶固定,在鎖骨上下窩、鎖骨骨折端處兩側(cè),分別放一大小合適的長棉條,上蓋紙殼壓板,用膠布固定于皮膚。兩腋窩各放置一棉墊,用寬約十厘米的繃帶從傷肩經(jīng)上背部,到對側(cè)腋后,再繞過肩部,從背后返回傷側(cè)腋后,繞過傷肩,繃帶在背后兩肩胛之間交叉,如此反復(fù)包扎5-10層,再用寬膠布撕成長條,按上述經(jīng)路包扎一周,加強固定,時間四周。一般來說,鎖骨骨折經(jīng)上述手法治療,療效極佳,很少不愈合。即使稍有畸形,也不會影響上肢功能和外觀。鎖骨骨折整復(fù)比較容易,但整復(fù)后用任何外固定也不易保持正常的位置,因此固定后要經(jīng)常取挺胸伸肩位。
3.運動療法
(1)愈合期作握拳、伸指、分指、腕屈伸、腕繞環(huán)、肘屈伸、前臂內(nèi)外旋的主動練習(xí),運動幅度盡量擴大,逐漸增加用力程度。第二周增加捏小球,抗阻腕屈伸運動。被動或助力肩外展、旋轉(zhuǎn)。第三周增加抗阻肘屈伸運動及前臂內(nèi)外旋;仰臥位,頭與雙肘支撐挺胸練習(xí)。
(2)骨質(zhì)愈合去外固定后(恢復(fù)期),第一至二天,患肘頸腕吊帶懸掛胸前,增加站立位上體向患側(cè)側(cè)屈,肩前后擺動或上體向前傾作肩內(nèi)外擺動。第三至四天,肩關(guān)節(jié)各方向和各軸位的主動運動、助力運動及肩帶肌抗阻練習(xí)。第二周增加肩外展和后伸主動牽伸。第三周增加肩前屈主動牽伸,肩內(nèi)外旋牽引。
4.藥物治療
(1)吲哚美辛腸溶片,每次25mg,每日三次口服;沈陽紅藥,每次三片,每日三次口服。牡蠣碳酸鈣咀嚼片(蓋天力),每次三片,每日三次口服。消腫方,新傷加澤蘭15g、伸筋草15g、大黃9g,宿傷則重用當(dāng)歸、黃芪、雞血藤,加黃柏、黃芩各10克,水煎早晚分服,每日一劑,連服三至七劑。
(2)烏雞接骨膏涂在15×15厘米的棉布上,以痛點為中心外敷,每半月一次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