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的康復治療基本原則是:
1.早診斷、早治療。
2.綜合治療、持之以恒,循序漸進。
3.家庭參與、協(xié)作治療。
4.分析患兒的心理、引發(fā)其主動性。
5.醫(yī)療康復與教育康復同步進行。
小兒腦癱的康復治療方法有:
一.運動功能訓練內容:人體的運動大體分為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粗大運動有基礎性運動(抬頭、翻、爬、坐、跪、站、走、跑、跳、投等)和技巧性運動(翻滾、走平衡木等)。精細動作包括:抓、握、提、放、撕、扯、捻、壓、擰、懸、揉、搓、翻、掀、折、曡、捆、繪、寫等。
二.常用的治療訓練方法;首先要根據(jù)小兒運動發(fā)育順序制定治療計劃,按照從簡單到復雜、從容易到困難的規(guī)律。第二不要給兩個以上難題。第三是運動和感覺訓練同時進行。早期訓練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頭的控制:
1.眼球追視訓練:治療師用顏色鮮艷能發(fā)出聲音的玩具在離患兒眼睛30cm的水平位置緩慢的左右、上下移動,完成眼球追視訓練,為頭的控制打下基礎。
2.仰臥位頭部的旋轉:完成仰臥位時頭部的上下左右旋轉功能訓練。
3.肘支撐頭抬起:俯臥位完成此功能訓練,來抑制迷路性反射姿勢及屈肌張力的亢進。
4.仰臥位頭部的上抬:腦癱患兒常有仰臥位時屈肌控制能力低下,受到外界刺激是伸肌過度緊張的現(xiàn)象,這種情況進行此項訓練非常必要。
5.俯臥位頭部上抬與雙上肢支撐:這一動作主要是抬高頭部的抗重力能力和雙上肢支撐負重的能力。
(二)軀干的控制
1.仰臥位的屈伸統(tǒng)合的調整:通過調整雙上肢可以向前方伸展,,還可以抓住膝、腳并放到口邊,分離運動開始出現(xiàn),腹側肌肉發(fā)育達到高峰。
2.俯臥位的屈伸統(tǒng)合的調整:這一訓練來控制患兒肩關節(jié)上提和內收。
3.骨盆的控制訓練:這是維持坐位和站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三)上肢的支撐
1.骨盆部位的負重及重心的移動。
2.側方、后方支撐體重
(四)保護性伸展:在球上完成效果較好.
(五)坐位的訓練:這一訓練完成坐位的平衡和調整能力
(六)爬行能力訓練:包括腹爬、膝手立位爬行,俯臥位、膝跪位、仰臥位的訓練側臥位、
(七)站立訓練:從跪到站立(四點跪訓練、兩點跪訓練、蹲起訓練)從坐位站起、從跪位站起、單腿站立、立位姿勢等訓練。
(八)步行訓練
三.手部功能訓練
握拳式手的糾正訓練、伸肌痙攣者的抓握訓練、伸肌痙攣、拇指不能內收的糾正訓練、對掌、對指、并掌的引導訓練
四.認知能力訓練:包括感知、識別、記憶、概念的形成、思維推理及表象過程。
五.語音能力訓練:包括呼吸、構音、發(fā)音、表達、閱讀、書寫訓練等。
六.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包括吃飯、穿衣、洗臉、刷牙、梳頭、如廁、上下臺階等。
七.社會適應能力訓練:包括與親人的交往、社會生活的適應,知道自己、認識熟悉的人、認識家庭環(huán)境、知道居家注意事項、認識公共設施、參與集體活動、懂得安全常識等。
八.引導式教育
九.感覺統(tǒng)合訓練
十.藥物治療促進腦組織發(fā)育的藥等
十一.傳統(tǒng)醫(yī)學康復療法針灸、推拿等。
十二.手術治療:適合痙攣型腦癱,在10個月-5歲間施行較好。
十三.物理治療:低頻脈沖電療法水療等。
?。▽嵙暰庉嫞阂侮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