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源于經絡堵!身上這三經,每天敲敲,渾身輕松百病消!
人體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內屬臟腑,外布于全身,將各部組織、器官聯(lián)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根據道醫(yī)理論,人體內的經絡就像一個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聯(lián)系著各大臟腑、溝通氣血。
道醫(yī)認為,百病源于經絡堵。在我們身上有三條非常重要的經絡,每天敲一敲,幫你從頭到腳抵御疾病入侵!
心包經:保護心臟
道醫(yī)認為,心包是心臟的護衛(wèi),能“替主擋邪”,凡是心血管方面的問題,要從心包經入手解決。
心包經的走向是從心臟出發(fā),經過腋窩,沿手臂內側的正中線到達指尖,途中有天池、極泉、內關、勞宮等穴位。位于腋窩頂點的極泉穴和手腕內側的內關穴,都是心臟急救穴。
心絞痛或心梗發(fā)作時,彈撥極泉穴,有增加心臟供血的效果;按揉內關穴,也能起到保護心臟的作用。如果適當地刺激心包經,可以增加心臟供血,有效地保護心臟。
方法:用一只手沿對側心包經的路徑,從中指尖向上沿途按揉,內關、極泉等穴重點按揉。
如果覺得按揉比較麻煩,沿心包經拍打也能獲得同樣的效果。
大腸經:增強陽氣、祛除火氣
手陽明大腸經簡稱大腸經,起于食指外側末端,經過手背沿手臂外側上行至肩部,轉向后與督脈在頸后相會。再轉向前一路下行,經過胸腔、腹腔,最后進入大腸。
大腸經還有一條分支,向上經頸部至面部,在鼻子兩側與足陽明胃經相接。因此,頭面部的病癥與這條經絡“息息相關”。
《靈樞·經脈》記載“大腸手陽明之脈主津液所生病者”,如目黃、口干、鼽衄、喉痹等。認為它是一條氣血很旺的經絡,可以幫助人體增強陽氣或把多余的火氣去掉。
大腸經主要的日常保健穴位是合谷穴和曲池穴。
1.合谷穴:充補氣血
合谷名意指大腸經氣血會聚于此,并形成強盛的水濕風氣。
合谷穴是大腸經原穴,由三間穴的水濕云氣而匯聚,性溫、量大、所處范圍廣,可擔當起充補大腸經整條經脈氣血的作用。
方法:用對側拇指按揉或用三個手指捏住合谷穴處皮膚,以感到酸脹且能夠忍受為宜。
2.曲池穴:排毒減壓
曲池穴是大腸經合穴,為大腸經經氣最強盛之穴,也是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的地方。
曲池穴與人體的新陳代謝有密切關聯(lián),因為人體日常排泄體內廢物都是借助腸道器官,所以經常按壓曲池穴,可以排毒減壓。
方法:用拇指略微用力按壓,以略感疼痛為基準,按住5秒后松開,雙手交替互按3-5分鐘。
胃經:保護“后天之本”
足陽明胃經簡稱“胃經”,它上下貫穿人體,每側共有45個穴位,是一條非常重要的經絡。實際應用中,我們了解得更多是它的分支,這條經絡沿喉嚨向下后行走至大椎穴,接著折向進入胸腹腔。接著下行至大腿前側,一直下行至足背和腳趾。
“胃為后天之本”,日常的飲食營養(yǎng)都是靠胃來供應,胃的功能是否正常,影響著全身健康。因此,胃經的功能主治也以“消化”為主,對胃腸消化系統(tǒng)疾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頭面、目、鼻、口、齒等部位的病癥都有良好的功效。
其主要的保健穴位有天樞和足三里。
1.天樞穴:防治胃腸病
天樞穴位于身體的中點,人的氣機上下溝通、升降沉浮都要經過這里。
主治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痢疾等胃腸病。
方法:只需將兩手拇指頂在天樞穴位置,然后做輪轉按摩,持續(xù)3~5分鐘,堅持揉按便能起到好的養(yǎng)生效果。
2.足三里:全能穴
足三里是個“明星穴位”,它是強身健體的大穴,“三里”即理上、理中、理下之意。
經常按摩可使胃腸蠕動有力,幫助調節(jié)和改善整體的免疫功能。
方法:
用大拇指或中指做按壓,每次5~10分鐘,感覺該處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fā)熱感。持之以恒,可防病健身,抗衰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