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小時候,每年春夏之交時,就會患眼疾,藥物往往不起作用。后跟父親學醫(yī),隨著知識的積累和增長,他覺得自己的眼疾是外在因素引起的。李時珍認真地思索自己的起居飲食和生活習慣:家緊靠湖邊,食用鮮魚、水菜較多。母親煮蒸魚蝦時總愛用胡椒調(diào)味,久而久之,自己就養(yǎng)成了嗜食胡椒的習慣。胡椒性熱,宜生火。我的眼疾難道與嗜食胡椒有關(guān)系嗎?李時珍想到這里,決定不再食胡椒,并吩咐妻子做菜時也不要再用胡椒做佐料。一年后,李時珍的眼疾果然不再復發(fā)了。
胡椒性熱,有祛寒、發(fā)汗、解表的功用,但過量或久服,有傷元氣。有什么辦法制約胡椒的辛熱呢?李時珍發(fā)現(xiàn),有些醫(yī)生在給病人用胡椒時,同時又用綠豆,在治療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為綠豆性寒,與辛熱的胡椒同用,寒熱相互抑制,陰陽配合得當,自然會取得理想的療效。李時珍把這些親身體會都在《本草綱目》中作了詳細的敘述。
民間素有“朝含三片姜,不用開藥方”、“冬吃蘿卜夏吃姜”、“冬有生姜,不怕風霜”的說法。
生姜是蘄州的特產(chǎn),辛溫而主開發(fā)。有溫中止血,出汗,趨風之功,更是止嘔吐的圣藥。李時珍對生姜特別愛好。他說:“姜辛而不葷,去邪避惡,生啖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diào)和,無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藥。”但李時珍也嘗到了食姜的害處,他說:“食姜久,積熱患目,珍屢試有準。”姜,不但食療廣泛,也是灸治所用之物,如中醫(yī)用隔姜灸以引郁毒,透通瘡竅,使內(nèi)毒外發(fā),也可作為外敷劑,藉藥性而行氣血,使氣血運行旺盛而驅(qū)散毒氣。
姜能治病,又能養(yǎng)生,是極好的保健良品,姜含有人體所需的氨基酸、淀粉、鈣、鐵、磷等養(yǎng)分,有促進人體血液循環(huán),加快新陳代謝,促進消化排泄及抗菌、抗原蟲、解毒等諸多功能。
自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于茶樹而解。人們逐漸認識到茶不僅可以治病、清熱解渴,且清香宜人,《神農(nóng)本草》認為茶有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等功效。
對茶的性味,《新修本草》作“味甘、苦、微寒、無毒”解;《本草綱目》改為“味苦、甘、微寒、無毒”。雖然只調(diào)換了兩個字的位置,但卻符合了茶先苦后甘的實際味道。中醫(yī)理論一般論為,甘者補,而苦者瀉,可見茶是兼顧了補與瀉的良藥。
李時珍認為飲茶要因人而異,因時而宜,因季而變,切不可亂飲之。他在《本草綱目》中介紹其作用時,特別強調(diào)“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明能降火?;馂榘俨。鸾祫t上清矣。”又進一步解釋說:“若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清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虛寒及血弱之人,飲之既久,則脾胃惡寒,元氣暗損,飲之即覺為害,不痞悶嘔惡,即腹內(nèi)洞泄。故備儲說,以警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