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階段:延續(xù)數(shù)千年,取材于天然材料
許多世紀以來,人類在尋找新的和較好縫線材料上做了許多嘗試。
公元前3000年前,人類用動物的韌帶,毛發(fā)及麻繩等進行縫合,也有使用甲殼蟲或螞蟻進行縫合的,但是感染的幾率較大。
1800年Galen首先采用絲線結(jié)扎血管,Halsted對確立絲線在外科縫線中的地位起到了很大作用,至今認為應(yīng)用最廣泛的不吸收縫線。
1867-1869年,英國外科醫(yī)師Dr.Listert提出開刀的無菌技術(shù),縫線才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其鉻制羊腸線是臨床第一種可吸收縫線。
1940-1950年,玻璃罐裝縫線出現(xiàn),但是無菌效果不佳;
1958年,聚合物縫線出現(xiàn);
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后,按外科手術(shù)要求合成縫線
970年,出現(xiàn)首根人工降解的縫線,美國DG公司推出PGA縫線
1974年,杜邦公司推出PLA縫線
1980年,Ethicon公司推出聚對二氧環(huán)己酮(PDS)縫線
2003年,推出了PGLA縫線
縫合作用
2
在傷口愈合過程中提供足夠的張力;
縫結(jié)扎血管;
起搏導(dǎo)線;
牽引懸吊組織等
縫線分類
3
按材料分為:天然&合成
天然縫線取材于自然物質(zhì),如蠶絲、腸線。合成線由各種聚合物制成,如聚酰胺、聚烯烴、聚酯和由聚烴基乙酸制成的可吸收聚合物等。
按吸收度分為:可吸收縫線&不可吸收縫線
可吸收縫線:天然可吸收縫線由機體的消化酶進行消化-腸線(處理、未處理),合成可吸收縫線通過水解方式進行降解,引起組織的輕微反應(yīng)。一般薇喬線的吸收時間為56-70天而單喬線的吸收時間為91-119天。
不可吸收縫線:大部分不可吸收縫線能一直保持完整。有些縫線可以永久存在于組織之中而不被降解或吸收。絲線被認為不可吸收,因為其降解速度非常緩慢。不可吸收縫線一般用于內(nèi)部器官組織的縫合,而這些組織愈合時間通常很長。
按編制工藝:單股&多股
單絲縫線是單股結(jié)構(gòu),表面光滑,易于穿過組織,盡管單絲縫線需要打結(jié)較多,但打結(jié)較為容易且對組織損傷的風險較小,因此適用于縫合污染的傷口。
多絲縫線是由多股纖維編制而成的,又分編織與雙股,通常帶有涂層,縫線結(jié)節(jié)牢固性高,但不宜用于感染傷口。
常見參數(shù)
4
張力強度:將縫線從其橫斷面斷裂所需的力量,縫線打結(jié)后的張力強度是原來的1/3。
組織反映:因異體物質(zhì)而引起的炎癥反應(yīng),通常在第2-7天出現(xiàn);
彈性強度:指縫線在被拉伸后恢復(fù)原始狀態(tài)和長度的內(nèi)在能力。
可塑性:指材料伸展時膨脹,當變性張力不存在時,其回到原始長度的趨勢下降的特征。
記憶力:指當縫線被操作后回到其從前狀態(tài)的內(nèi)在能力,反應(yīng)縫線的硬度。
縫線規(guī)格
5
目前,主要有兩種縫線規(guī)格認證標準:EP(歐洲藥典)標準與USP(美國藥典)標準。在歐洲,縫線的型號是按照米制來編號,單位為0.1mm,數(shù)字越大,表示縫線直徑越粗。常見縫線由粗到細命名為3.5、3.0、2.5、2.0……,其最小直徑分別是0.35mm、0.30mm、0.25mm、0.20mm……;按照美國的編號,用N/0表示,N值越大,表示縫線越細,但不表示縫線具體直徑大小。這些線分別命名為0、2-0、2-0/T、3-0……;而按照中國編號,則分別叫做7號線、4號線(2-0和2-0/T都叫4號線)、1號線……那么,什么情況下用中國編號,什么時候用其它編號呢?在實際工作中,絲線(簡稱“線”)通常用中國編號,而其它合成縫線使用美國編號。
這些縫線小知識對于初入手術(shù)室的菜鳥們無異于餐前小吃,通過這些簡單介紹大家都縫線的都有所了解了,在下一期我們將對里面的的小知識進行拓展介紹,讓大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全球健康新闻资讯,关注开启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