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人人都自愛,現(xiàn)代的小伙子、小姑娘每天都在鏡前花費大量時間,妝扮、修飾和欣賞自己的形體美。這是一種正常的自愛,是人人皆有之的。但若過分自愛,或者在自愛中呈現(xiàn)對自體影像的性欲求,或者在戀自我影像時手淫而達到性高潮(性滿足),就應視為異常了,這種以自己身體影像作為性對象,而對自己有強烈的性欲要求,并形成癖好難以克服,則稱為自戀癥(癖)。
自戀癥的性取向不是是性,而且是自己,對自己的影像有強烈的性欲求,通常是把自己的鏡像、照片或者想像中的自我,甚至是未來的或理想化的自我作為性欲求的對象。
也有自戀癥患者性取向于與自己相似的別的同性個體,從事實際上的同性戀活動。偶而也有把異性想象成自我,而與之發(fā)生性關系。自戀癥患者與同性或異性個體發(fā)生性行為是受極強的自我愛戀的潛意識控制,他們會把性活動想象為是另一個自我在與自己發(fā)生性關系,并非是他們真正去愛戀另一個同性或異性。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他們對自己的愛戀是極其強烈的,對他人的愛戀則是附帶的。他們更常采用的性行為方式是自慰性性活動,如手淫、性夢、性幻想等。
在人群中自戀癥的發(fā)生是比較少見的,自戀癥因其強烈的孤芳自賞的心態(tài),難以與異性接觸,因而以獨身為多。自戀癥與潔身自愛型人格、同性戀者、性厭惡者、精神病的某些早期癥狀都有牽扯、交叉,而且很多自戀癥者性情緒不突出,性活動缺少等,都使自戀癥的診斷比較困難。
自戀癥的治療也有一定困難,因為一旦診斷確立之后,有關觀念和人格已基本固化,他們孤芳自賞、拒絕求醫(yī)、拒絕改變自己的狀態(tài)。
該癥仍以心理治療為主,要耐心與病人建立良好關系。
自戀癥的形成主要與兒童期的教養(yǎng)有關,所以要預防自戀癥主要又是從兒童期做起。專家們認為從小父母對孩子的有意識無意識地贊美和寵愛,尤其是獨生子女,成為家庭中的核心,或“小皇帝”,孩子普遍受到親人的溺愛,從小就自認為是最完美的或無可比擬的,一切以我為中心,唯我獨尊,唯我是從,這些孩子不知道應該去關心別人,去愛別人,處處表現(xiàn)了明顯的利己主義、個人主義傾向,為自戀癥的形成鋪墊了基礎。
由于家人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忽視了兒童社會性的從小培養(yǎng),孩子常常缺少與異性和同性伙伴的交往,無疑對自戀癖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所以從小就鼓勵孩子與同齡兒童的交往,即可培養(yǎng)孩子人際交往能力,也有預防自戀癖形成的作用。
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紊亂在自戀癖形成中也有重要作用,父母關系破裂,父母之間相互的不滿和懷恨,會使孩子感覺到他人都不可愛,會使孩子覺得日后與異性生活在一起也是一種錯誤,就連自己的父母都是自己不宜接觸的對象,于是會覺得只有自己才是最能接近的對象。
兒童期一旦出現(xiàn)自戀癥傾向時要及早糾正,可及時給予適當?shù)沫h(huán)境調(diào)整和教育措施,鼓勵孩子參加游戲和集體活動,大膽與不同性別的孩子交往,學會幫助別人,去愛別人,把自己置身于群體之中。尤對處在同性依戀期(7—12歲)的兒童,更要加強對他們?nèi)穗H交往方面的指導,適時引導他們接近異性,結交異性朋友,防止他們同性依戀情感的深化和發(fā)展,既有預防同性戀傾向的意義,也對預防自戀癖傾向有積極作用。
自戀癖的發(fā)生還可能與個人的性創(chuàng)傷有關,在其與異性或日后與性伙伴的交往中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難以克服的問題,受到與性有關的精神上或肉體上的重大打擊,也會促使患者喪失異性戀或同性戀的興趣而成為自戀癖者。
可見在人的一生的各個時期都進行性教育,尤其是科學施行“少兒早期性教育”對維護人一生的性健康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