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日本約有3000家兒童醫(yī)院在一周內接診了1.7294萬名手足口病兒童患者。平均每所醫(yī)療機構接收的患者人數為5.48人。
感染該病菌以后,患者的手、足、口處會出現小皰疹或潰瘍,嚴重情況下甚至還會引起腦炎等重癥發(fā)生。
從日本各都道府縣手足口病患者的分布情況來看,以西日本為中心的手足口病如今已擴散至該國全國。同時,今年患上手足口病的人群中,三成患者感染了“柯薩奇病毒A6”型病菌。他們治愈手足口病后,出現了手指甲脫落的現象。
對此,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官員藤本嗣人說:“即使患者治愈了手足口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患者排出的糞便中,仍然還攜帶著病菌。因此家長及托兒所要合理處理小孩的尿不濕,讓孩子做到勤洗手。特別是夏天,如果小孩得了手足口病嘴巴里長出了潰瘍,就會造成飲食不便。要謹防小孩出現脫水癥狀。”
識別手足口病癥狀
1、手足口病通常沒有明顯的前期癥狀,多數病患會突然發(fā)病,發(fā)燒通常在38℃左右。
2、有些人會出現咳嗽、流鼻涕、食欲不振、惡性、嘔吐、頭痛等癥狀。
3、在幼兒手、足、口黏膜以及臀部出現的皮疹,通常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由于口腔潰瘍是吃東西也比較痛,孩子往往會流口水、拒絕進食。皮疹通常在一周內就會自行消退,同時體溫也會下降。多數病例預后良好,不留后遺癥。
4、極少數病例會伴有較嚴重的并發(fā)癥,如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遲緩性麻痹、心肌炎等。這類生病的孩子大多持續(xù)發(fā)高燒,病情發(fā)展迅速,以2歲以內的孩子比較多見,多在發(fā)病后3~5天內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huán)系統等嚴重的并發(fā)癥。若出現下述癥狀,很可能是重癥手足口病,家長要及時把孩子送到醫(yī)院治療。
(1)出現手足口癥狀以后持續(xù)高燒。
(2)煩躁哭鬧,不愿吃奶喝水,臉色不好。
(3)嗜睡、精神不好,甚至驚厥。并發(fā)走路不穩(wěn)或者經常摔跤。
家庭如何進行手足口病消毒
(1)如果家中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還需對孩子的餐具,用品等進行消毒,當孩子痊愈后還應對所有物品進行最后的消毒。
(2)由于腸道病毒對紫外線及熱較為敏感,若有已受污染的用品,可採用暴曬及煮沸消毒,也可從超市選購有衛(wèi)生許可證的含氯消毒劑、漂白水稀釋后,采取浸泡或擦拭消毒。
(3)餐具和水杯可采用煮沸或用氯消毒劑溶液浸泡30分鐘。生活用具、玩具等則用含氯消毒劑溶液擦拭消毒。
手足口病的預防
流行季節(jié)教室和宿舍等要保持良好通風;
每日對玩具、個人衛(wèi)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要清洗消毒;
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時,工作人員應戴手套,清掃后應立即洗手;
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教育指導兒童養(yǎng)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每日進行晨檢,發(fā)現可疑患兒時,要及時送診、居家休息;對患兒所用的物品進行消毒處理;
患兒增多時,及時向衛(wèi)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當地教育和衛(wèi)生部門可決定采取托幼機構或小學放假措施。
幫孩子筑手足口防火墻
飯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處理污物;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huán)境衛(wèi)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兒童出現相關癥狀要及時到醫(y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癥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點擊查看更多手足口病相關疾病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