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濕疹多起病于1—6個月的嬰兒,病變以頭面部為主,初起僅見面頰痱子樣小紅粟粒疹,分布密集,隨后愈合成片狀紅斑。
嬰兒濕疹,又稱“奶癬”,中醫(yī)古籍也稱“胎癬”。是發(fā)生在嬰兒頭面部的急性或亞急性濕疹,一般情況下,可在短期內治愈。頑固者常有奇癢難忍,纏綿不愈。多至二三歲才逐漸好轉或停止,少數(shù)可發(fā)展到兒童期,甚至青春期也不愈,多影響小兒的心身健康。
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有干性、濕性兩種。干性濕疹皮損干燥起白屑。擦之皮膚櫻紅脫屑,多發(fā)生于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或早產,人工喂養(yǎng)等虛羸的嬰兒。
濕性濕疹多是在斑丘疹上發(fā)生水皰、糜爛流脂水為著,嚴重者連成片,眼面除兩眼外,幾乎健康的皮膚均可出現(xiàn),膚色鮮紅灼熱,有腥氣,多見于肥胖,或飲食過量高糖、高蛋白質及滲出體質的嬰兒。無論哪種類型均有瘙癢,哭鬧少寐,日久飲食減少、消化不良,腹瀉、哮喘等病反復發(fā)生,甚至影響生長發(fā)育。
嬰兒濕疹的發(fā)生與先天稟賦有關,是全身情況的局部反映。內治宜養(yǎng)血祛風,清熱解毒,佐以利濕。
生首烏15克、徐長卿6克、蟬蛻6克、金銀花6克、野菊花6克、苦參6克、生甘草5克、地膚子6克、白蘚皮6克、生薏米6克、茯苓皮6克、蒼術3克、茵陳6克、黃芩6克。
水煎服。每日一劑,喂奶的嬰兒由母親服用,經(jīng)過奶水便可得到治療;已斷奶的嬰兒,可每日服3—4次,少量頻服。治療7—14天左右,可好轉。
適當配合外洗藥也有一定的療效??捎媒疸y花10克,野菊花10克、蛇床子10克、生甘草6克。干性濕疹可洗患處,每日2—3次;濕性濕疹外洗后再涂黃柏軟膏(黃柏粉3克、煅石膏粉9克、枯礬4。5克、青黛3克,加菜油適量調和),每日3—4次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