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認為如果中藥湯劑煎煮得很濃,就會有更好的效果。但其實中藥不是越濃越好,湯劑濃度高并不見得效果就好,濃度一定要適度。
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對中藥的煎法歷來都很講究,如明朝醫(yī)藥學家李時珍說:“凡物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清代醫(yī)學家徐靈胎也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在于此。”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我們必須重視中藥的煎煮。
中藥煎煮是中藥飲片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而當煎到飲片本身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時,這種擴散運動就停止了。此時如果再繼續(xù)煎煮,以求“又濃又少”,不僅藥物內的有效成分不會再釋出,還可能使非有效成分(如樹脂、樹膠、色素等大分子化合物)不斷溶出,這樣會使藥液中有效成分因蒸發(fā)而減少,甚至在過長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從而降低藥效。此外,長時間的煎藥還容易煎煳,過分濃縮的藥汁會加重苦味,給患者服藥帶來困難,服藥后會發(fā)生副作用。
煎煮時刻,應根據(jù)藥物和疾病的性質,有效成分溶出的難易和用藥狀況而定。通常來講,頭煎以沸騰開端核算時刻需20~25分鐘,二煎15~20分鐘,解表藥頭煎煮10~15分鐘,二煎煮10分鐘。補益藥頭煎煮30~40分鐘,二煎煮25~30分鐘,有先煎藥需先煎10~30分鐘,后下藥應在最終5~10分鐘入鍋。
因此,為使中藥發(fā)揮應有的效力,不僅要按常規(guī)煎煮一定時間,而且每次煎好濾取量皆不得少于180毫升(約一個碗的九分滿)為宜;如果是煎給小孩子服用,由于劑量較少,每次濾取的液量可酌減為120毫升左右。
除了滋補藥煎煮時間稍長,多數(shù)中藥不需要濃煎。特別是解表、清熱、芳香類藥物,煎煮的時間還要更短一些,如麻黃、桂枝等解表藥,金銀花、菊花等清熱藥,砂仁、沉香等芳香類藥物。風寒感冒者多需要解表散寒,藥物煎煮的時間就不宜過長;調理氣虛者,補益藥就需要濃煎。具體煎到什么程度,用多大量,需要請醫(yī)生根據(jù)病情確定,不可擅自加量或延長煎藥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