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酒文化與中醫(yī)有不解之緣《詩經(jīng)?七月》中即有“為此春酒,以介眉”的吟唱,點名了酒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的作用。酒文化中的藥酒,將酒與中醫(yī)藥融為一體,堪稱中老年人健身防病、活血化瘀的保健佳品。明代大醫(yī)學家李時珍認為酒能“通血脈,散濕氣,殺百邪惡毒氣。”《本草綱目》中就載有藥酒方69個。中藥的補虛扶正、調和臟腑氣血、平衡人體陰陽的功能,與酒的行血脈、通經(jīng)絡作用結合,使藥酒成為中藥族中的效驗劑型。
歷代方藥中都載有適合中老年人飲用的藥酒方。宋代《壽親養(yǎng)老新書》中載的枸杞子方,以其明目駐顏、強筋健骨為藥酒中的佳釀。方用枸杞子50克,生地黃30克,火麻仁50克,納布袋中,以酒1000克浸泡一周后,便可服用。此酒益肝腎,抗衰老,對老年便秘有一定的療效。
明代醫(yī)學家張景岳善用地黃補虛療疾,世稱“張熟地”。《景岳全書》中所載“地黃醴”,以熟地24克,沉香3克,枸杞子120克,浸于1500克酒中,10天后即可飲用。中老年有腎精不足、陰血虧虛所致的腰腿酸軟、視力昏花、須發(fā)早白、面色少華者皆可飲用。
明代醫(yī)學家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還專為中老年健忘、記憶力減退列一藥酒方,點其名曰“讀書丸”。方用安神益智、養(yǎng)血健腦的中藥配伍:遠志、熟地、菟絲子、五味子各18克,石菖蒲、川芎各12克,地骨皮20克,浸于600克白酒中,一周后過濾,密封保存,每日早晚各飲10克。
清代的《同壽錄》載“回春酒”以人參30克,荔枝肉1000克泡制而成。將人參切薄片,荔枝去核,裝入布袋內,用白酒2500克浸泡密封,30天后飲用,每日早晚各飲用10克。此酒可補元氣,改善中老年人的性功能。但酒性偏熱,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飲用藥酒應根據(jù)自己的體質、癥狀辨證選擇。特別是不善于飲酒者,更應酌量微醺。
藥酒確實是一項很偉大的發(fā)明,對于我們來說也是有著很大的意義,特別是在冬天,如果我們感覺身體很冷的話,可以嘗試著喝一些能夠讓我們身體發(fā)熱的藥酒,這樣我們的身體能夠得到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