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疾病的治療除了需要藥物之外,也是需要時機的,時機把握對,療效會翻倍,比如:冬病夏治。
undefined
什么是冬???顧名思義,就是在冬天高發(fā)的一些病癥,通常表現(xiàn)為手腳冰涼,畏寒喜暖,怕風怕冷,神倦易困等,中醫(yī)叫陽氣不足,也就是自身熱量(能量)不夠,產(chǎn)熱不足,寒從內(nèi)生。在冬天治寒癥,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難的。然而在盛夏之際,外界是暑熱驕陽,里面是心火正盛,這時積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經(jīng)和關(guān)節(jié)處,最易被揪出來。
隔姜灸,簡單有效還便宜!
說到冬病夏治,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三伏貼,從頭伏開始到末伏,每個伏天貼上一次,但是需要到正規(guī)的中醫(yī)院去貼,很麻煩。
今天介紹一個簡單有效的冬病夏治方——隔姜灸,簡單有效,只用到兩味藥:生姜和艾絨,別看成本低,治療效果可不一般。
做過隔姜灸治療的艾友反映都蠻好的。
隔姜灸
原料:新鮮老姜兩塊、艾絨
做法:
1、無需清洗,把老姜切成片,橫截面盡量切大一點,每片厚度0.3厘米至0.6厘米,每片姜中心刺上幾個小孔;
2、把姜片放在穴位上,再把艾絨捏成小小的圓錐形放在姜片上,艾絨堆狀約是蠶豆或棗核大小,點燃艾絨施灸,感覺燙時可以把姜片稍微移開一會,免得發(fā)生燙傷或灸瘡。艾絨燃盡后,再放置艾絨反復施灸,姜片也可視情況更換。
3、每穴灸3~9壯(每灸一完一堆艾絨為一壯),每次約10~30分鐘。
時間:
中午11點到下午1點,因為這個時候陽氣最足,天氣最熱的時候毛孔是打開的,邪氣都在表淺,容易治療。
功效:
艾絨通經(jīng)絡,生姜去寒,再通過穴位傳導,溫經(jīng)散寒,糾正虛寒體質(zhì),達到治本的目的。
提醒:
1、灸之前最好喝一杯溫開水,灸完兩小時內(nèi)不要洗澡,不能吹空調(diào),避風寒,飲食清淡,好好休息。
2、發(fā)燒、有濕熱癥狀的人(身體感覺發(fā)熱、口干、口苦、舌苔黃等)不宜施灸。
傳統(tǒng)上,隔姜灸適合陽氣不足引起一些疾病的患者,主要適合兩大類疾病,一是有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及小孩冬天易感冒等;二是跟虛寒有關(guān)的疾病,如胃痛、結(jié)腸炎、關(guān)節(jié)痛、虛寒頭痛、腎虛引起的腰痛及老年人常見的慢性骨關(guān)節(jié)病等。
此外,空調(diào)病、肩頸酸痛,陽氣不足者,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不孕等屬虛寒證,也可嘗試隔姜灸保健治療。
灸不同部位,拔不同的病根
剛剛介紹了隔姜灸的操作方法,接下來告訴大家,具體什么病灸什么穴位。
祛濕散寒
四穴位
選擇祛濕穴位(豐隆穴、足三里、中脘穴、曲池穴)施灸,每個穴位灸3-5壯,局部皮膚發(fā)紅即可。
健脾壯陽
命門、足三里
命門穴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間。通俗地說,就是后背正中腰部,和肚臍相對的位置,足三里則位于膝眼下四指寬的位置。
生姜一直被當做助陽食品,對腎虛陽痿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每天堅持隔姜艾灸足三里、命門,可以健脾和胃、溫腎壯陽、益氣培元,對男女都有好處。
施灸以皮膚局部潮紅不起泡為度。灸畢可用正紅花油涂于施灸部位,防皮膚灼傷。
暖宮駐顏
肚臍、關(guān)元
肚臍大家都知道,關(guān)元穴在肚臍下四指寬。
將生姜切片,放置于肚臍、關(guān)元穴處,取艾絨如蠶豆或棗核大小,放在姜片上,點燃艾絨施灸。每日一次,連灸7天為1個療程,最好灸3個療程,另外,這個灸法對痛經(jīng)也特別有效。
頸椎病
風池、大椎
風池穴很好找:雙手掌心貼住耳朵,十指自然張開抱頭,拇指往上推,在脖子與發(fā)際的交接線各有一凹處。大椎穴則在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取黃豆大小的艾柱每穴灸5~7分鐘,每天1次,7天為1個療程。
腰肩酸痛
灸痛處
腰肩酸痛或者膝蓋痛,都可以用隔姜灸來緩解,在痛處灸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