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認為,郁怒傷肝,肝氣犯胃乘脾,即可引起胃脘痛、嘔吐、泄瀉等胃腸道疾病。
有胃病的人常有這樣一種體驗:“我一生氣就胃痛”、“我的胃病是生氣后吃飯引起的”、“我胃不好就吃不好、睡不好、心情也不好”……病人的這些感受是胃病與情緒之間有一定關系的最好闡釋!病人的心情好了,胃里也就舒坦了。
胃病主要病因:食物藥品精神工作
作為醫(yī)生,要解除病人的思想顧慮,并動員病人家屬共同承擔起心理治療的重任,讓病人始終保持“好心情”。
一位53歲婦女,因胃痛隱隱、脘腹飽脹、噯氣頻頻、燒心泛酸、口苦口臭、心煩易怒、兩脅脹痛來診,醫(yī)生建議藥用嗎叮啉、奧美拉唑、中藥烏貝散和黃連溫膽湯治療。
一周后病人來復診,訴說用藥后療效果不佳。我覺得用藥沒有問題,會不會有其他原因?當我問她情緒怎么樣時,病人眼淚不停地往下流,隨即放聲大哭……等病人平靜下來后一問才知道,原來病人在家每天生悶氣,兒子罵她,兒媳婦罵她,老公也罵她,她又不敢說什么。
醫(yī)生把上面的藥又開了一周的,勸病人要改善情緒,又把她的老公叫到一邊,囑咐他每天把病人逗笑50次。又過了一周,病人再次來復診,一進門就說:“這次的藥效果很好,所有的癥狀均消失了,麻煩你把上次的藥再開一周的吧!”我這才說,其實藥沒有變,只不過是加用了心理療法。
無獨有偶,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臨床試驗:給一組消化性潰瘍病人服用甲氰咪胍,給另一組消化性潰瘍病人服用與甲氰咪胍外觀毫無差別的安慰劑,結果兩組療效無明顯差異。安慰劑僅僅是讓病人在心理上得到了安慰,并沒有用什么治療藥物,但它也取得了與治療藥物幾乎同樣的療效,這就進一步說明了心理治療在胃病治療中的作用。
由此可見,不僅心理因素與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一定關系,而且心理療法可明顯提高胃病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