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的病因
胃寒,為中醫(yī)名詞術語。是指脾胃陽氣虛衰,過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所致陰寒凝滯胃腑的證候。癥見胃脘疼痛,得溫痛減,嘔吐清涎,口淡喜熱飲,食不化,舌淡苔白滑,脈沉遲。治宜溫胃散寒。
胃寒的主要病因與飲食習慣有關,如飲食不節(jié),嗜食生冷等。經常冷熱食物一起吃,吃飯不按時或者饑飽不均,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胃寒。再加上現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快,精神緊張,飲食不規(guī)律,造成脾胃病發(fā)病率越來越高。中醫(yī)認為本證的形成原因主要有:脾胃陽氣虛衰;腹部受涼;過食生冷;勞倦傷中,復感寒邪,導致陰寒凝滯胃腑。
桂棗山藥湯
紅棗12粒,山藥約300克,桂圓肉兩大匙,砂糖1/2杯。紅棗泡軟,山藥去皮、切丁后,一同放入清水中燒開,煮至熟軟,放入桂圓肉及砂糖調味。待桂圓肉已煮至散開,即可關火盛出食用。山藥具有補脾和胃之功能;桂圓、紅棗有益氣血、健脾胃的作用。
蘿卜羊肉湯
羊腩肉750克,白蘿卜500克,香菜、鹽、雞精、料酒、蔥、姜、胡椒粉適量。將羊肉洗凈,切成粗絲,白蘿卜洗凈切成絲。坐鍋點火倒入底油,放入姜片煸炒出香味后倒入開水,加鹽、雞精、料酒、胡椒粉調味,水燒開后先放入羊肉煮熟,再放入白蘿卜,轉小火煮至蘿卜斷生后,撒上蔥絲和香菜葉即可出鍋。此湯補中益氣,溫胃散寒。
紫蘇生姜紅棗湯
鮮紫蘇葉10克,生姜3塊,紅棗15克,先將紅棗放在清水里洗凈,然后去掉棗核,再把姜切成片。將鮮紫蘇葉切成絲,與姜片、紅棗一起放入盛有溫水的砂鍋里用大火煮,鍋開以后改用文火燉30分鐘。然后將紫蘇葉、姜片撈出來,繼續(xù)用文火煮15分鐘。此湯具有暖胃散寒、助消化行氣的作用。
胡椒豬肚湯
白胡椒30至50粒,豬肚1個,食鹽、料酒、味精各少許。先將豬肚洗凈(可加鹽、醋并用開水燙洗),鍋內注水,豬肚塊(或絲)下鍋,加入白胡椒,煲兩個小時左右,湯稠肚爛時,加入食鹽、料酒、味精即可食用。此湯可在飯前飲用。胡椒性溫熱,有溫中散寒作用;豬肚有健胃養(yǎng)胃的功效。
溫馨提示:腸胃不好的人一定要多吃溫熱的食物,這樣就可以起到一個暖胃的作用,以上這四款食物不僅可以暖胃,還能夠補中益氣,腸胃不好的人一定要盡量不吃對胃有刺激性的食物和飲品。
溫中散寒,祛濕定痛。用于脾胃虛寒,陽氣不足引起的腹痛泄瀉,手足厥冷,胃寒嘔吐,寒濕疝氣,婦女血寒,行經腹痛。
健客價: ¥13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用于感受風寒,筋骨麻木,肩背酸痛,腰痛寒腿,飲食失調,胃寒作痛,腎寒精冷,子宮寒冷,行經腹痛,寒濕帶下。
健客價: ¥35溫中散寒,緩急止痛。用于胃寒所致的胃脘疼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慢性淺表性胃炎見上述癥狀者
健客價: ¥20.2溫中補虛,調和肝脾,行氣活血,止痛生肌。用于脾胃虛寒及肝脾不和型慢性胃炎癥見脘腹疼痛,腹脹喜溫,反酸噯氣。
健客價: ¥15功能主治溫中補虛,調和肝脾,行氣活血,止痛生肌。用于脾胃虛寒及肝脾不和型慢性胃炎癥見脘腹疼痛,腹脹喜溫,反酸噯氣。
健客價: ¥8.6溫中補虛,調和肝脾,行氣活血,止痛生肌。用于脾胃虛寒及肝脾不和型慢性胃炎癥見脘腹疼痛,腹脹喜溫,反酸噯氣。
健客價: ¥16溫中補虛,調和肝脾,行氣活血,止痛生肌。用于脾胃虛寒及肝脾不和型慢性胃炎癥見脘腹疼痛,腹脹喜溫,反酸噯氣。
健客價: ¥14.5溫中補虛,調和肝脾,行氣活血,止痛生肌。用于脾胃虛寒及肝脾不和型慢性胃炎癥見脘腹疼痛,腹脹喜溫,反酸噯氣。
健客價: ¥10.5溫陽散寒,健脾益胃,活血化瘀。用于治療胃寒疼痛,脾虛瀉泄及脾不統(tǒng)血所致的出血,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氣血瘀滯所引起的高血壓等癥。
健客價: ¥88舒氣、化瘀、逐寒止痛。用于胃寒痛,胃氣痛,食積疼。
健客價: ¥4.5散寒止痛。用于小兒胎寒,肚腹疼痛,積聚痞塊,疝氣偏附,虛寒瀉痢,胃寒腹脹。
健客價: ¥7.8溫中和胃。用于不思飲食,胃脘滿悶或泛吐酸水。
健客價: ¥16.5用于緩解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痛、胃燒灼感及慢性胃炎。
健客價: ¥8溫陽散寒,益氣活血,消腫止痛。用于陽虛寒濕型頸錐及膝關節(jié)增生性關節(jié)炎。癥見:局部骨節(jié)疼痛,屈伸不利、麻木或腫脹,遇熱則減,胃寒肢冷。
健客價: ¥28.8疏肝健脾,養(yǎng)血調經。用于肝氣不舒所致月經不調,胸脅脹痛,頭暈目眩,食欲減退。
健客價: ¥7發(fā)散祛寒,和胃溫中。用于風寒感冒,胃寒疼痛。
健客價: ¥11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和胃止嘔。用于陽虛胃寒所致的胃痛,癥見胃痛綿綿、畏寒喜暖、泛吐清水、神疲肢冷;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36溫中養(yǎng)胃,行氣止痛。用于中焦虛寒所致的胃痛,癥見胃脘冷痛、腹脹噯氣、納差食少、畏寒無力;淺表性胃炎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