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蛔蟲病別名:蛔厥
(一)治療
1.非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的主要目的是解除膽道及Oddi括約肌痙攣,緩解疼痛,排出鉆入膽管內的蛔蟲,預防和治療感染及驅蛔治療。
(1)解痙止痛:
①阿托品:阿托品為抗膽堿能藥物,可解除平滑肌痙攣。成人每次0.5~1.0mg皮下注射;兒童每次每千克體重0.01~0.03mg。阿托品可抑制腺體分泌,引起口干舌燥,能解除迷走神經對心臟的抑制,使心跳加速,瞳孔散大,眼壓升高。用藥過多可使皮膚潮紅、精神興奮、煩躁不安、譫語驚厥,重者則呈抑制狀態(tài)。
山莨菪堿(654-2)亦為抗膽堿能藥,可使平滑肌松弛,解除膽管痙攣,并有鎮(zhèn)痛作用,毒性較小,抑制腺體分泌及擴瞳作用較弱。
②哌替啶:哌替啶能抑制大腦皮質痛覺區(qū),具有鎮(zhèn)痛作用,但同時興奮膽道平滑肌,使張力增強,Oddi括約肌收縮,甚至痙攣,故須與阿托品合用,可收到較好的止痛解痙效果。但應注意哌替啶止痛可掩蓋膽道穿孔、腹膜炎等急腹癥,從而延誤搶救時機。另嗎啡、氯丙嗪亦須與阿托品等合用。
③針刺療法:針刺鳩尾、上脘、足三里、太沖、肝俞、內關諸穴可解痙止痛;針刺肝俞、膽俞、足三里使膽囊收縮、膽汁排出量增加和膽管內壓增高;針刺內關可止嘔。太沖穴位小劑量阿托品注射的解痙作用優(yōu)于注射常規(guī)劑量阿托品,有顯著的效果。耳針可針刺肝膽、交感及神門有很快的解痛作用,其機制可能是通過收縮膽管而排出蟲體。
④維生素:K3肌注或穴位注射可使膽絞痛緩解,且無阿托品、山莨菪堿(654-2)、嗎啡、哌替啶、氯丙嗪等藥的副作用,但可引起溶血性貧血、高膽紅素血癥及肝細胞損害,用量不宜過大。
(2)抗生素:一般不用。對可疑并發(fā)感染或已經證實有感染者可應用。由于蛔蟲帶入膽管的細菌多為革蘭陰性桿菌,故應首選針對此類細菌的抗生素。
(3)驅蛔治療:一般不用使蟲體痙攣性收縮的驅蛔藥如山道年(驅蛔素)、驅蟲丹(一粒丹)等。多用麻痹蛔蟲蟲體的驅蟲藥。目前常用的驅蟲藥有:
①甲苯咪唑(mebendazole,vermox,甲苯達唑,安樂士):為人工合成的苯并咪唑類廣譜高效驅蟲劑,其作用機理系抑制線蟲對葡萄糖的利用,導致ATP缺乏而被驅出,另外還有抑制蟲卵發(fā)育的作用。口服吸收較少(僅為服藥量的0.3%),在腸道內保持高濃度,80%以原形在24~32h后從糞便排出。臨床應用顯示對蛔蟲、鉤蟲、蟯蟲、絳蟲和鞭蟲均有很好的療效。治療蛔蟲病蟲卵轉陰率為83%~100%。
用法為膠囊(片)劑,100mg,成人和兒童均為100mg/次,2次/d,可連服2~3天。
不良反應極輕,個別有輕微頭暈、腹部不適,可自行消失,少數病例服藥后蛔蟲游走造成腹痛,可合并服用小劑量噻嘧啶,即可避免。
②左旋咪唑(levamisole):為廣譜驅蟲藥。其抗蟲原理是通過抑制琥珀酸脫氫酶的活性,影響蟲體無氧代謝,阻斷能量供應而使蟲體肌肉麻痹,失去附著力而排出體外。但對哺乳動物的琥珀酸脫氫酶無影響??诜蘸茫?0min后血藥濃度達高峰。本藥能驅除蛔蟲、鉤蟲及蟯蟲。治療蛔蟲病時蟲卵轉陰率為95%~98%,效果最好。
用法為片劑,25mg,50mg,成人1次100~200mg,兒童按1.5mg/kg計算,睡前1次頓服。
不良反應少,偶有頭暈、惡心及腹痛等,短時期內可消失。不宜與親脂性藥品同服,肝、腎功能不全者忌用。
③阿苯達唑(腸蟲清):為廣譜高效驅蟲藥,干擾蟲體對葡萄糖及多種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使蟲體衰竭死亡。成人1次口服400mg即可。
④噻嘧啶(抗蟲靈):抑制蟲體內膽堿酯酶的活性,使神經和肌肉間信息傳遞中斷,蟲體麻痹而被排出體外。口服吸收較少,大部分直接從腸道排出體外。成人每天1次,1.2~1.5g/次,連服3天。小兒則按30mg/kg,1次服用。
(4)中醫(yī)中藥:祖國醫(yī)學對膽道蛔蟲病的治療有獨到的見解。根據“蛻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的原理,研制出了許多方劑。其中應用較多的有烏梅丸(湯),其兼有酸、苦、甘、辛的各種成分,并補氣血,有排蟲扶正之效,其組方為:烏梅15g,細辛2.5g,干姜5g,黃連5g,當歸7.5g,附子5g,川椒2.5g,桂枝1.5g,黨參15g,黃柏5g,每天1劑,水煎服。本方主要為麻痹蛔蟲,增加膽汁分泌,使膽汁趨于酸性,還能松弛Oddi括約肌,因此利于蛔蟲的排出。
中藥利膽引流,茵陳蒿湯加黃連、銀花,有利于增加膽汁排出量,增強膽囊收縮,松弛括約肌,還有消炎作用。
(5)內鏡治療:ERCP不僅有利于該病的診斷,還能進行有效的治療,借助十二指腸鏡取出蛔蟲是一種迅速有效的治療方法。對于部分暴露于十二指腸乳頭處的蛔蟲,內鏡下可用圈套器或網籃套住蟲體隨鏡身一起退出。如蟲體完全進入膽管,可將網籃經內鏡置入膽總管套取蛔蟲,取蟲后再行ERCP檢查直至完全取出為止。如插管有阻力,可注射阿托品0.5mg,或行Oddi括約肌球囊擴張;一般不主張行EST。值得注意的是,要盡量避免在膽管內截斷蛔蟲。一旦發(fā)生,應用氣囊導管將殘留蟲體取盡或留置鼻膽管引流等,用8萬U慶大霉素的生理鹽水50ml沖洗,直到蟲體完全排盡為止,否則殘留蟲體將會成為繼發(fā)結石的核心。
2.手術治療 國內膽道蛔蟲癥手術治療1397例,治愈1343例(96.13%),死亡54例(3.86%)。保守療法2210例,治愈2205例(99.77%),死亡5例(0.23%)。
國內在1958年以前對膽道蛔蟲癥以手術治療為主,認為延誤手術時機,會導致嚴重后果。1958年以后,廣泛采用非手術療法,獲得較好療效,手術治療的機會已大為減少。
(1)適應證:目前對非手術治療(包括ERCP及鏡下取蟲、引流等)失敗者或出現以下并發(fā)癥者,應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①膽道大出血。
②膽道壞死、穿孔、腹膜炎。
③肝蛔蟲癥,包括蛔蟲性肝膿腫,肝內膽管蛔蟲嵌塞。
④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
⑤合并膽道結石、膽總管梗阻、急性梗阻化膿性膽管炎等,且經積極的內科及內鏡下治療無效者。
(2)手術方式:探查膽總管、膽囊、肝臟和胰腺,切開膽管引流;膽囊內如有蛔蟲則作膽囊切除;有肝膿腫、膽囊及膽管穿破、膽道出血者應給予相應處理。
(二)預后
蛔蟲病一般預后良好,有膽道蛔蟲病患者可影響健康。
膽道蛔蟲病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膽道蛔蟲病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膽道蛔蟲病找醫(yī)生
更多 >膽道蛔蟲病找醫(yī)院
更多 >- 醫(yī)院地區(qū)等級
-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yī)院 西城區(qū) 三級甲等
- 上海東方醫(yī)院 浦東新區(qū) 三級甲等
- 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 楊浦區(qū) 三級甲等
-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yī)院 西城區(qū) 三級
- 成都第三人民醫(yī)院 成都市 三級甲等
- 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 西城區(qū) 三級甲等
- 福建省第二人民醫(yī)院 鼓樓區(qū) 三級甲等
- 福建省立醫(yī)院 福州市 三級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