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v在线,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大全视频

疾病庫大全   >  外科   >  下腰椎不穩(wěn)癥

下腰椎不穩(wěn)癥

(一)治療
1.非手術療法 對于退變性腰椎不穩(wěn)癥的治療,一般首先選擇非手術療法,其內容包括:
1)避免腰部的旋轉活動,以減少對不穩(wěn)節(jié)段的剪力。
(2)減肥,防止過剩體重局限在腹部,以減少對脊柱前凸的拉力。
(3)使用腰圍制動,減少對不穩(wěn)節(jié)段的壓力。
(4)訓練和鼓勵患者持久地進行腹背肌功能練習,以強有力的腰背肌恢復不穩(wěn)定節(jié)段的穩(wěn)定性。
如果非手術療法不能奏效,則應考慮手術治療。
2.手術療法
(1)概述:穩(wěn)定腰椎的手術有后路和前路之分,過去多做后路手術,如橫突植骨融合術、小關節(jié)植骨融合術、“H”形骨塊椎板植骨術以及用機械棒固定手術等,但從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以椎體間植骨融合術最為合適。它不但能解除腰椎屈伸方向的不穩(wěn),也能同時解除因屈伸方向不穩(wěn)而產生的側向不穩(wěn)和旋轉不穩(wěn)。如果腰椎不穩(wěn)發(fā)展到畸形,并導致馬尾或神經(jīng)根受壓時,則要在解除壓迫的同時行穩(wěn)定手術。此時如何選擇術式,應視患者的情況及醫(yī)師的習慣來考慮。
(2)腰椎椎節(jié)融合術的要求:理想的融合術應在對脊柱結構的破壞以及對功能和活動度影響都盡可能小的前提下,達到以下目的:
①重建脊柱受累椎節(jié)的穩(wěn)定。
②矯正畸形及防止畸形的發(fā)展。
③恢復椎節(jié)高度。
④消除癥狀。
(3)后路融合術:
①概述:脊柱后路融合主要分兩大類:一是固定棘突,即Albee法和雙鋼板固定棘突術等;另一大類是固定椎間小關節(jié)及椎板,即Hibbs法、改進Hibbs法、King小關節(jié)螺釘固定法等。兩者綜合應用者較多。脊柱的固定現(xiàn)已基本摒棄雙鋼板固定棘突術,而代之以Steeffe鋼板、Luque桿、Harrington棍、椎弓根螺釘?shù)燃夹g。
②Hibbs脊柱后融合術:行正中縱行切口,沿皮膚切開深筋膜和棘上韌帶。依次自骨膜下剝離棘突、椎板及小關節(jié)突上鑿起小骨片,翻在旁邊,并使相互有部分重疊。上面再植入適量自體骨,以增加其植骨量,促進融合,然后縫合筋膜。
③“H”形植骨融合術:顯露椎板同前。切除要融合的脊椎的棘突間的軟組織。若融合3節(jié)脊椎,則保存中間的棘突。椎板以小鑿造成粗糙面。按融合范圍,先在髂骨外板測量好植骨塊的長度和寬度,隨即用骨刀取出該骨塊。用咬骨鉗將該骨塊兩頭咬開,使呈“H”形骨槽。下降手術臺上、下兩端,融合處的上、下棘突即可自行分開些。放入修剪成形的植骨塊,用手向椎板方向壓迫植骨塊,同時回升手術臺上、下端。在植骨塊兩旁和下面植入小骨塊,以促進愈合。
④橫突間融合術:
A.麻醉、體位及切開: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俯臥位,在骶棘肌的外側緣做縱行切口,下端略彎曲與髂后上棘相遇。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電灼止血。
B.顯露橫突:在骶棘肌的外緣切開腰背筋膜,將骶棘肌推向中線,即可用手在切口的深部觸及橫突。沿橫突背側將附著于其上的肌肉、韌帶做骨膜下剝離,顯露橫突的背側,用紗布壓迫止血。繼而再向內側剝離并顯露小關節(jié)突,用骨刀把關節(jié)突的軟骨面削除,壓迫止血。
C.放置骨塊:用骨刀將附著于髂后上棘的肌肉做骨膜下剝離,顯露髂后上棘。根據(jù)所需融合的長度,用骨刀鑿下一層髂骨皮質的骨塊,并取許多碎骨片。將取下的大骨塊縱行跨越所需融合的腰椎和骶椎,骨塊的上端放在橫突上,下端放在骶骨已鑿成的粗糙面上。對準植骨塊中部,用一枚螺釘穿過植骨塊和中間的一個橫突。再把許多小碎骨片放在小關節(jié)間及其附近,壓平,使之相互接觸而無空隙。
在臨床上,后路融合術往往在腰椎椎管探查后進行。因此,無法行棘突間或椎板間植骨。由于橫突間植骨有融合不牢固的擔心,因此往往同時采用各種脊柱固定術。
作者認為,椎管探查術后,施行Steeffe鋼板固定加橫突間融合術比較可取。用Steeffe鋼板可固定3個椎體(或節(jié)段)。如腰5~骶1節(jié)段存在滑脫,可固定腰4、5及骶1三個節(jié)段。既可起到固定作用,又能糾正脫位,配合應用有較好效果。
(4)前路融合術:前路融合術亦較為多用,包括腰椎間盤也可從前路摘除,術后再行前路融合術。這里介紹一種經(jīng)腹膜后椎體前外側面行椎體間植骨融合的技術。
①體位:仰臥位,骶部對準手術臺的腰橋。將腰橋升起,使腰椎間隙增寬,便于操作。術前在腰部之下先放一張X線片,以便術中攝片定位。雙膝屈曲,膝下墊枕,放松腹部肌肉。
②顯露椎節(jié)前方:硬膜外麻醉或蛛網(wǎng)膜下隙阻滯成功后,取左側下腹部中線旁切口或左腹斜切口。由臍上約3~4cm處開始至恥骨上方,距中線約2~3cm處做中線旁縱行切口(圖8)。沿腹直肌前鞘做直線切開。找出腹直肌內緣,向外側拉開,顯露腹直肌后鞘。在距中線4~6cm處,小心縱行切開腹直肌后鞘。注意勿切開或損傷位于深層的腹膜。提起腹直肌后鞘邊緣,將腹直肌后鞘與腹膜向外鈍性解剖分開,并酌情向上傾斜手術床,用裹紗布的手指行腹膜外分離到腹膜反折處,將腹膜及下腹腔臟器向中央牽開。推開腹膜后脂肪,將腹膜自腰大肌筋膜上分開。在切口下段可顯露髂總動靜脈和跨過其上的輸尿管。輸尿管應隨同腹膜拉向中線。小心保護血管和輸尿管,繼續(xù)向中線分離,即可顯露腰椎和骶椎前外側。腹主動脈分叉一般在腰4~5椎間盤處;而腰5骶1椎間盤在主動脈分叉以下,此處正位于腰椎向前的生理弧度與骶椎向后的生理弧度的分界線,明顯向前凸出,稱骶骨岬,可作為定位標志。如果術中定位有困難,可在手術臺上攝X線片定位。如果要確定椎間盤有無病變,可用注射器向椎間盤中心部位注入靜脈用生理鹽水,如容量超過0.5ml,則證明椎間盤有病變。切開軟組織前,應先做穿刺;否則,若不慎,會損傷靜脈,則出血很多,修補困難。從椎體的左側分離軟組織,尋找椎體側前方腰橫動脈,分離結扎或貫穿縫合之。注意切不可用電灼,因為這些血管直接來自腹主動脈,電灼時如損傷腹主動脈,可引起致命的大出血。再切開前縱韌帶,小心做骨膜下剝離,將骨膜連同腹主動脈及下腔靜脈一齊拉向右側,將椎體與椎間隙完全顯露出來。
③椎節(jié)鑿骨:在椎間盤上、下軟骨附著處的上、下椎體上用骨刀鑿開,兩側亦鑿斷。鑿入約2.5cm,將該部分椎間盤連同上、下軟骨板及薄層椎體骨松質一并取出,然后用刮匙刮除剩余的椎間盤組織,直至見到后縱韌帶。切勿穿透或損傷后縱韌帶。此手術在退變性腰椎不穩(wěn)手術中,常在腰5和骶1之間進行。
④植入骨塊:從髂前上棘向后沿髂骨嵴做切口,顯露髂骨翼,做兩側骨膜下剝離。然后,取有雙層皮質的全厚髂骨塊,使髂骨翼的上緣即其嵴對向前方,雙層骨皮質對向兩側,高度略高于椎間盤的高度。將植骨塊緊密地錘入椎間隙內。若為腰椎椎體間植骨,錘緊后應使骨塊前緣略低于椎體前緣平面。若在腰5骶1平面手術,則將手術臺尾端降低。先在植骨塊前中部擰一螺釘與骨面垂直。螺釘長度以透過植骨塊及腰5椎體為度。將骨塊嵌入該間隙,然后用特制螺絲旋鑿將螺釘擰緊(圖9)。搖平手術臺,以利擠緊植骨塊,將植骨塊多余部分咬圓。左側切口對腰3~4及腰4~5間隙的融合術效果較好,而且也比較安全。
⑤術后處理:術后1~3天偶有腹脹,可行胃腸減壓,待自行排氣后即可取消。拔出胃腸減壓管后,即可停止輸液,開始進食。術后2~3天攝腰椎側位X線片觀察骨塊的位置。術后2周可用石膏腰圍幫助固定,下地活動。不然,需臥床休息10周方可帶軟腰圍下地活動。
作者認為,此法操作避開了髂總動、靜脈,不干擾骶前神經(jīng)叢,植骨融合率高,尤其對已有輕度馬尾或神經(jīng)根壓迫癥狀的患者,由于切除了病變椎間盤,起到了減壓作用,術后癥狀立即改善。
3.用界面固定技術治療下腰椎不穩(wěn)癥 作者于1991年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脊柱外科中心Yuan教授進行學術交流時發(fā)現(xiàn),將螺釘樣植入物置于頸椎椎體間關節(jié)處,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固定作用。2年后,作者又在美國圣迭戈所舉行的北美脊柱學會學術大會上見到用于腰椎及腰骶部的螺釘狀制成品及有關論文,并就此與有關的學者交換了看法。大家比較一致地認為,選擇此種設計用于治療下腰椎的失穩(wěn),較之其他術式具有更多的優(yōu)點,且在操作上易于掌握。
(1)界面內固定器簡介:界面內固定器種類較多,實質上其基本結構相似,是一個空心、周邊可讓骨痂或血循環(huán)穿過的籠狀(或箱狀)結構物,故稱之為“通透性腰椎椎體間后路融合箱(籠)”(Opti Fuse Threaded Fusion Cage of PLIF)。此植入物不僅可用于后路手術,亦可用于前路手術。由于其外形似螺釘狀,故亦簡稱之為“腰椎螺紋狀通透性融合器”,又可稱為“螺紋融合器”或Cage(鳥籠)(圖10)。
(2)界面內固定器的結構、型號及工具:
①材料:主要為高強度鈦合金制成,無毒,不致畸,不致癌,且與人體組織生物相容性最佳。因其為無磁或弱磁性,故對行MRI檢查及通過機場安檢門檢查等均無影響。
②結構:各種Cage的結構大致相似,外殼呈螺紋狀,內為空芯的圓柱體,使用時與椎體矢狀徑呈平行狀植入椎間隙處,左右各1枚;或用1枚長斜形Cage插入椎間隙。
③力學強度測試:正常腰椎間關節(jié)所承受的壓應力均低于90.72kg。力學測試表明,此類裝置在負載100kg狀態(tài)下,經(jīng)數(shù)千次測試,未見受損或變形。事實上,數(shù)月后,當其完全與周圍骨質融合成一個整體時,則具有與椎體相似的力學強度。
④界面內固定用于腰椎不穩(wěn)的基本原理:用于腰椎不穩(wěn)的界面內固定技術,其基本原理主要是以下4個方面:
A.撐開-壓縮機制:即通過Cage上螺紋(絲)的旋入而使小于螺紋外徑的椎節(jié)開口逐漸撐開,因椎節(jié)周圍的肌肉、韌帶及纖維環(huán)均處于張應力增加狀態(tài),以致形成椎節(jié)穩(wěn)定的“撐開-壓縮張力帶”作用。此時,植入物與周圍骨質呈嵌合狀緊密接觸,不易滑出或滑入。
B.恢復與增加椎節(jié)的高度:植入的Cage在使椎節(jié)獲得撐開效果的同時,亦可使其高度增加5%~10%,減去局部缺血、壞死所致的高度丟失,至少仍可獲得較其他植入物為優(yōu)的療效。
C.穩(wěn)定椎節(jié):植入的Cage對椎節(jié)上下椎骨具有較強的握持力,加之上下兩端拱石(Keystone)狀結構的抗旋轉作用,可使椎節(jié)處于高穩(wěn)定狀態(tài)及具有良好的抗剪力效應,術后早期即具有近似正常或高于病節(jié)的穩(wěn)定性。
D.與界面強度相關的因素:植入的Cage螺紋愈深,長度愈大,與骨組織接觸面愈多,骨組織本身的密度愈高,其界面強度亦愈大,因而拉拔力亦隨之增高,從而更增加了其穩(wěn)定性,尤其在術后早期階段。
⑤型號:視種類不同而有所差別,一般類型的植入物依據(jù)其直徑不同分為大、中、小共3種,再按其長度每型又有3種規(guī)格,因此共有9種型號。
A.小號:直徑為14mm,長度有20、23及26mm 3種規(guī)格。
B.中號:直徑16mm,長度亦有20、23及26mm 3種規(guī)格,以前路手術多用。
C.大號:直徑18mm,長度與前者相同,在國人后路手術中較少使用,可用于椎節(jié)較大及椎節(jié)過松病例的前路施術。
(3)病例選擇:
①手術適應證:主要用于下腰椎不穩(wěn)癥患者,具體要求如下:
A.年齡:以18歲以上的成年人為宜。
B.臨床癥狀特點:若患者站立或行走時出現(xiàn)腰和(或)下肢癥狀,平臥后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則表明其具有行椎節(jié)融合術的基本條件。
C.全身狀態(tài):要求患者體質及精神狀態(tài)良好、術后能合作。
②手術禁忌證:下列情況不宜選擇:
A.椎體滑脫:超過Ⅰ°以上的腰段或腰骶段椎節(jié)滑脫而又未行椎節(jié)復位固定者。
B.施術椎節(jié)有病變者:例如椎節(jié)感染、椎節(jié)終板硬化及腫瘤等。
C.其他:指年邁體弱、難以承受手術及精神狀態(tài)欠佳、術后難以合作者。
(4)術前準備:
①患者準備:除按腰椎后路或前路手術常規(guī)進行術前各項準備外,主要是對施術椎節(jié)做詳細的影像學測量,獲取正確數(shù)據(jù),以便于選擇相應型號的植入物。
A.X線攝片:主要為后前位及側位。
B.CT或MRI檢查:測定椎節(jié)前后徑長度及觀察周圍組織狀態(tài)。
②選擇相應尺寸的植入物:
A.長度:椎節(jié)前后徑小于30mm者,選用20mm長度的Cage;椎節(jié)前后徑大于32mm者,則用26mm的Cage;椎節(jié)前后徑介于30~32mm之間者,可選用23mm規(guī)格的Cage。要求Cage距椎節(jié)前緣及后緣均大于3mm。前路施術時,Cage的長度一般較大。
B.直徑:對椎節(jié)狹窄者,選用14mm規(guī)格;對椎節(jié)明顯松動不穩(wěn)者,一般用16mm規(guī)格。前路手術時可酌情選用16mm或18mm規(guī)格。原則上要求植入物能支撐椎節(jié)的正常高度,并嵌入上下椎體內各2~3mm。椎間隙高度測量如圖11所示。椎節(jié)前緣上下間距為WX,椎節(jié)后緣上下間距為YZ,取兩者平均值即可。
③術前檢查:除前述的影像學檢查外,尚應注意以下內容:
A.詳細的病史:包括現(xiàn)病史及過去史。既往有手術史者,可因瘢痕組織的存在而增加手術的難度,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曾有脊髓造影或椎管內藥物注射史的病例,易伴有粘連性蛛網(wǎng)膜炎而影響手術療效。
B.全面的體格檢查:除用于確診的全面查體外,尤其應注意神經(jīng)系統(tǒng)方面的檢查,包括肌力、感覺及反射等,并詳細記錄,以便手術前后對比。肥胖、身材矮小及腰部畸形常增加手術的難度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在雙椎節(jié)以上病變者,療效亦受影響。
C.必要的輔助檢查:包括血、尿、便常規(guī),出、凝血時間,肝、腎功能,心電圖及其他相應的影像學檢查等。
(5)后路手術步驟:
①麻醉:以全身麻醉為宜,亦可選用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但后兩者對腰部肌肉放松的效果較差。
②體位:取俯臥位,酌情選用弓形架(圖12~14)。
③切口:后路正中縱形切口,長度12~16cm(圖15)。
④顯露病變椎節(jié):依序切開諸層,分離雙側骶棘肌,顯露棘突兩側椎板及椎板間隙,切開棘上及棘間韌帶后再切除黃韌帶,即顯露患節(jié)硬膜囊(圖16~18)。
⑤Cage植入技術(以CHTF植入物為例): A.插入鋸芯:先用尖刀將施術椎節(jié)后縱韌帶橫形切開,用髓核鉗摘除內容物,再將直徑9mm的第三代鋸芯插入椎間隙,深度為15mm。一般從側后方插入較為安全,但需避開(或牽開)脊神經(jīng)根。
B.環(huán)鋸鉆孔:選用與鋸芯配套的環(huán)鋸套至鋸芯外方,并向深部鉆入。其深度可根據(jù)鋸心上的刻度掌握,一般為25~30mm(圖19)。
C.摘除椎節(jié)內組織:當環(huán)鋸探至25~30mm時,應連同椎節(jié)內組織一并取出,包括椎節(jié)內的髓核、軟骨板及其下方的骨質。術時應注意保護硬膜囊及脊神經(jīng)根。為避免傷及兩側的神經(jīng)根及其周圍血管,可選用相應型號的C拉鉤?;驂|以棉片加以保護。之后,用髓核鉗摘除椎節(jié)內的殘留組織,并用冰鹽水沖洗干凈。
D.用絲錐攻出椎節(jié)內螺紋陰槽:選用同型號的椎節(jié)內螺紋模具——絲錐,沿椎節(jié)環(huán)鋸鉆孔的方向均勻用力向深處攻入(圖20),深度約25~30mm。而后旋出,清除殘留物,并沖洗干凈。
E.旋入Cage:用Cage裝入器將選好的界面植入物(腔內為碎骨塊充填)按順時針方向植入椎間隙內。其前后位置以距椎體前緣3mm為宜;上下方位置應呈對稱狀,使植入物上下兩側均勻地嵌入至上下椎體骨松質內,以便新骨長入。視椎節(jié)長短及Cage規(guī)格不同,可旋入1枚或2枚。之后,將局部沖洗干凈,術野留置吸收性明膠海綿1或2塊(圖21)。
F.依序縫合切開諸層:術畢檢查局部無異物存留,再次沖洗后,依序縫合切開諸層。
(6)前路手術步驟:
①麻醉:多選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持續(xù)麻醉。
②體位:仰臥位,術側腰部略墊高10°~15°。
③切口:根據(jù)病情及施術者習慣不同可酌情選擇以下切口中的一種。
A.前旁正中切口:主要用于體形較瘦者。按常規(guī)消毒、鋪單后,沿腹直肌鞘外緣(為避開下腹部大血管,多自左側進入,但對病變在右側者仍以右側進入為妥)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并用治療巾縫合保護術野后,沿腹直肌鞘外側緣內側0.5~1.0cm處先縱行切開腹直肌前鞘,之后將腹直肌推向內側,暴露腹直肌后鞘(其下方甚薄,在分離時應注意),將其縱行切開即達腹膜外。
B.前正中切口:即沿中線切開,暴露腹膜外間隙,較前者少用。
C.斜行切口:系常規(guī)的下腹部麥氏手術切口,視施術椎節(jié)部位不同而使切口偏向上方或下方。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并用治療巾縫合保護切口,剪開腹外斜肌鞘膜及分離肌纖維后,用直血管鉗頭部穿過手術野中部的腹內斜肌及腹橫肌,并與助手相交替地將肌肉向兩側分開達腹膜外方(切勿過深)。當可伸入手指時,術者一手持刀柄,另手用手指(食指和中指)將腹內斜肌及腹橫肌深部肌肉向患者頭側分離,術者與助手各持一中彎血管鉗在距裂口1.5cm處將該組肌肉對稱鉗夾、切斷并結扎縫合之。如此反復多次達切口長度而終止。之后,用手指將腹膜及內臟推向右側。
下腰椎的定位一般多無困難,主要根據(jù)腰骶角這一較為明確的解剖特點。為避免錯誤,術中尚應攝片或在C臂X線機透視下定位。
④保護或結扎鄰近血管:由于作者提倡側方(一般均系左側)入路,因此無誤傷對性功能起主導作用的骶中神經(jīng)的機會。對側方的血管支應用帶線的棉片加以保護;如果其腰動脈或靜脈支(或其分支)妨礙手術操作,則需在充分暴露的情況下,用長直角鉗將該血管游離后,貫穿中號結扎線做雙重結扎。當證明結扎線確實后,將其剪斷。之后,用包以棉墊的大S拉鉤,將椎體前方的大血管輕輕牽向對側。并充分顯露椎體側方。
術中應注意骶前靜脈叢。當其遠端受壓后,由于靜脈叢腔內空虛而塌陷呈閉合狀,其外觀與一般腹膜后組織無異,因此易在分離時將其撕破或切開(誤認為前縱韌帶等)而引起大出血。一般均可避免,萬一發(fā)生,采用吸收性明膠海綿壓迫即可達止血目的,并注意補充相應的血容量。
⑤摘除髓核:對同時伴有髓核后突或早期脫出者,應在置入Cage前將病變的髓核摘除(無髓核病變者則無需此步驟)。具體操作如下:
A.切開前縱韌帶:以病節(jié)椎間隙左側為中點(相當于椎體側方中部),用長柄尖刀將前縱韌帶做“十”字形切開,長度約2cm×2cm,并將其向四周剝離以顯露出纖維環(huán)外層的纖維。
B.切開纖維環(huán):再用尖刀將纖維環(huán)軟骨做“十”字形切開,深度約5~7mm。
C.摘除髓核:多在牽引下操作。具體步驟為:先用小號帶刻度的髓核鉗按預定深度(腰5~骶1及腰4~5處一般為2.5~3.0cm)沿椎間隙邊向深部插入邊將內容物向外緩慢拔出,一般多系留于椎間隙內的髓核組織;與此同時,突出至椎管內的髓核已呈碎裂狀,應反復多次,并更換中、大號髓核鉗,盡可能徹底地將其摘除。操作時應自淺部逐漸伸向深部。
由于椎間隙呈中央厚、邊緣薄的扁平狀形態(tài),因此,當髓核鉗達椎間隙后緣時可有阻力感,且不易穿過(在非使用暴力情況下),因此,較為安全。
對殘留的小碎塊,或在椎間隙狹窄者,可選用特種薄型髓核鉗摘除之。但操作時應注意切勿過深,一般將口徑相當?shù)囊欢螌蚬芴自谒韬算Q柄預計深度處以便于觀察。
于5min后再次摘除殘留的髓核。此系日本著名脊柱外科專家中野升提出的經(jīng)驗,此時多可取出殘留的髓核組織,且其體積并不碎小。作者亦在施術中證實這一現(xiàn)象,此可能系當大塊髓核摘除后,椎間隙由于壓力降低而將椎管內或椎間隙邊緣處的碎塊吸至中部之故。
D.冰等滲氯化鈉注射液沖洗局部:確認髓核摘除完畢后,用5~10℃的冰等滲氯化鈉注射液反復沖洗椎間隙,以清除椎間隙內細小的碎塊。
E.吸收性明膠海綿置入:將吸收性明膠海綿一小塊分2次、做成條狀插至椎間隙后方的后縱韌帶前方。
⑥界面內固定器植入技術:與后路手術相比較為簡便,但應注意植入物的位置及方向。具體操作步驟如下所述。
A.環(huán)鋸鉆孔:取外方直徑為11、13或15mm的環(huán)鋸(前者為小號,后兩者分別用于采用中號或大號植入物者),沿原切口、于前縱韌帶下方鉆入椎節(jié)中部,切取椎間隙組織以及上、下椎板和部分骨松質。而后,對取出的組織進行觀察,并將骨組織留做植骨用。
B.旋出椎節(jié)內陰槽:選用與植入物大小相當?shù)穆菁y模具(絲錐)沿環(huán)鋸鉆孔方向均勻用力向深部鉆入。在椎節(jié)上下兩端呈對稱狀均勻旋入,達預定深度(25~30mm)后即旋出,并清理術野。
C.旋入界面內固定裝置:將相應型號的Cage植入物(腔內有碎骨塊嵌入)套至裝入器上,按順時針方向鉆至深部,使其恰巧臥于椎體中部,并注意上下、左右及前后方向的對稱;或是取斜行插入。
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每個椎間隙置入1枚Cage即可,或似后路手術狀分左右各置入1枚,亦可采取斜行植入的方式,視病情及醫(yī)師習慣而定。但手術操作需將椎體前方血管牽向左側,切開前縱韌帶,自椎節(jié)前方鋸骨、植入。其操作要領同后路手術。
D.縫合切開的前縱韌帶:局部用冰鹽水反復沖洗后,留置吸收性明膠海綿,將切開的前縱韌帶以粗絲線縫合。
E.術后處理:除按后路施術的要求定期觀察外,還應按下腹部手術術后要求處理,3~6周后戴石膏腰圍起床活動。
⑦界面內固定的臨床意義與注意事項:
A.界面內固定應用的臨床意義:根據(jù)臨床應用,作者發(fā)現(xiàn)用于腰椎的界面內固定器具有以下意義:
a.早期制動確實,可使患者早日下床:絕大多數(shù)患者可于術后10~14天下床,并逐漸在室內外行走,減少了因長期臥床而引起的各種并發(fā)癥與心理障礙。
b.勿需另行切(取)骨植骨:術中可利用切取或刮下的骨塊,將其充填至內固定器腔中,通過周壁上的孔隙與施術椎節(jié)融合,從而避免了取骨所引起的并發(fā)癥。
c.可使患者早日重返社會:由于患者可早日下地活動,不僅腰椎局部及全身功能康復快,且可早日重返社會,從而提高了其生活質量與康復的信心。
從目前來說,上述認識表明:Cage這項用于腰椎融合術的新技術無疑是具有科學性和先進性的,無論是對早期椎節(jié)的穩(wěn)定還是對后期的椎節(jié)骨性融合,均具有良好的療效,因此值得推廣。
B.注意事項:
a.嚴格手術適應證:任何手術均有其病例選擇的標準,切不可過寬,更不可過濫,尤其是此技術尚處于探索的早期階段。
b.量力而行:界面內固定技術雖不十分困難,但亦要求具有相應的條件。除手術工具及植入物外,對術中的觀察條件(X線透視或攝片)、術者的臨床技巧和經(jīng)驗等,均應全面考慮。
c.嚴格手術操作程序:此項技術的每一步操作均有其相應的要求,在目前階段,尤其是對于初次開展者,不應任意更改。
(二)預后
下腰椎不穩(wěn)定,早期診斷、治療,牢固內固定,特別是界面固定裝置的應用,預后能收到比較滿意效果。

推薦藥店

同仁堂

下腰椎不穩(wěn)癥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下腰椎不穩(wěn)癥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下腰椎不穩(wěn)癥找資訊

暫無相關資訊!

下腰椎不穩(wěn)癥找醫(yī)生

更多 >
  • 溫健 溫健 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大學深圳醫(yī)院
    骨科
  • 吳江林 吳江林 主治醫(yī)師
    廣東省中醫(yī)院
    骨科
  • 曾慶敏 曾慶敏 副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yī)院
    骨科
  • 朱海波 朱海波 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徐匯區(qū)中心醫(yī)院
    骨科
  • 張保權 張保權 副主任醫(yī)師
    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骨科
  • 宋建蓉 宋建蓉 副主任醫(yī)師
    成都市第七人民醫(yī)院
    中醫(yī)科
  • 趙建華 趙建華 主任醫(yī)師
    重慶大坪醫(yī)院
    骨科
  • 李克儉 李克儉 主任醫(yī)師
    重慶市涪陵中心醫(yī)院
    骨科

下腰椎不穩(wěn)癥找醫(yī)院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