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及骨髓標本的細菌學檢驗概述
血液及骨髓標本的細菌學檢驗是對血液及骨髓標本進行氧化酶試驗、觸酶試驗和硝酸鹽還原試驗等等進行判斷出標本中所含的細菌類型與種類。
血液及骨髓標本的細菌學檢驗正常值
各種致病性細菌檢驗呈陰性。
血液及骨髓標本的細菌學檢驗臨床意義
對細菌菌落涂片、革蘭染色,觀察細菌形態(tài)及染色性,如為革蘭陰性桿菌,進行氧化酶試驗、觸酶試驗和硝酸鹽還原試驗,氧化酶陰性、觸酶試驗和硝酸鹽還原試驗陽性者初步判斷為腸桿菌科細菌,接種KIA、MIU培養(yǎng)基。KIA、MIU培養(yǎng)基上的生化結果符合沙門菌屬者,用沙門菌屬診斷血清做玻片凝集后確認血清型;KIA、MIU培養(yǎng)基上的生化結果符合腸桿菌科其他菌屬,血液中常見革蘭陰性桿菌的初步鑒定等等。
異常結果:
出現菌血癥癥狀:
①驟起高熱,可到40-41度,或低溫,起病急,病情重,發(fā)展迅;
②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可有意識障礙;
③心率加快、脈搏細速,呼吸急促或困難;
④肝脾可腫大,重者可黃疸,皮下出血斑等。
需要檢查的人群:黃疸,皮下出血斑,頭暈,惡心,嘔吐,高熱等疑似 菌血癥癥狀者。
血液及骨髓標本的細菌學檢驗檢查方法
1.標本采集懷疑為菌血癥的患者,一般應在發(fā)病初期采集,或在體溫上升期采取;原則上應在抗生素使用前采取,對已開始抗生素治療的患者可在下次給藥前采取;
2.大多由肘靜脈采取,對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的患者采集股動脈血,也可在靠近感染病灶的部位采集。采血部位先用碘酒消毒,然后用75%酒精脫碘。成人采血量每次5~10ml,兒童1~2ml,分別注入硫酸鎂葡萄糖肉湯(需氧培養(yǎng))和硫乙醇酸鈉肉湯(厭氧培養(yǎng))培養(yǎng)瓶中,疑為沙門菌引起的腸熱癥可注入膽汁葡萄糖肉湯,輕輕搖動混勻。
3.血液與培養(yǎng)基的比例應為1:10,可使血液中的抗菌物質如原有抗生素、溶菌酶、抗體和補體等充分稀釋,不能發(fā)揮抗菌活性。
血液及骨髓標本的細菌學檢驗注意事項
1.一般應在抗菌藥物使用前采集血液標本,如果患者已用過抗菌藥物或情況不明時,應使用硫酸鎂肉湯增菌液,以中和四環(huán)素、鏈霉素、新霉素、多粘菌素等抗生素,并添加抗菌物質拮抗劑如5%對氨基苯甲酸(PABA)拮抗磺胺類、100IU/50ml青霉素酶破壞青霉素和加入0.03%~O.05 9/6聚茴香腦磺酸鈉(SPS)滅活氨基糖苷類及多肽類抗生素。
2.對疑為波浪熱、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的患者,培養(yǎng)瓶應孵育至第四周,盲目翻種后無菌生長,方可報告陰性。
3.為了盡快發(fā)現病原菌,在7天的孵育期內應至少盲目翻種2次,第一次在標本孵育12~18h后。在以后的孵育期中應每天觀察瓶內的變化,如有細菌生長現象,需及時接種和涂片染色觀察報告。7天孵育后仍無細菌生長跡象,進行盲目接種。每次接種需氧培養(yǎng)均需接種羊血平板和巧克力瓊脂平板;厭氧培養(yǎng)接種厭氧血瓊脂平板和羊血瓊脂平板,分別進行需氧和厭氧培養(yǎng)。
4.血液細菌學培養(yǎng)是診斷菌血癥和敗血癥的病原學依據。常見的病原菌見表5—2。在同一患者的2份血液標本中檢出同一細菌;或檢出細菌的患者2~3周后血清中的相應抗體升高則可作出肯定的病原學結論。一般菌血癥由一種細菌引起,但也有同時兩種細菌的混合感染、兩種細菌或細菌和真菌的先后交替感染情況,有時也會出現不常見的細菌,這些情況不能隨意判定為污染菌。
5.采血次數及間隔在腦膜炎、細菌性肺炎等需馬上開始抗菌治療的急性發(fā)熱性疾病;或急性骨髓炎、化膿性關節(jié)炎等需緊急手術的患者,應立即從兩臂分別取2份標本做血液細菌培養(yǎng)。對心內膜炎患者,在24h內采血3次,每次間隔不少于30min;必要時次日再采血2次。對不明原因發(fā)熱者2次抽血間隔60min;必要時于24~48h后再抽血2次。因為1次血培養(yǎng)不足以說明問題,且會遺漏陽性結果。